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

浏览:895次发布时间:2019-02-20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由于篇幅有限,我在这里就着重的给大家讲讲里面其中一个瓶子——茶 的介绍的篇章,从一个外国人的笔下看茶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关于作者

汤姆·斯丹迪奇,拥有牛津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位的英国历史学者、畅销书作家,著有《舌尖上的历史》《六个瓶子里的历史》,现为《经济学人》杂志的科技编辑。他的作品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从正统历史学者容易忽视的小地方入手,发现历史隐秘的规律。



关于本书

本书的作者以饮料为线索来阐述历史发展的进程。啤酒、葡萄酒、烈酒、咖啡、茶、可乐这六样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饮品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又和历史有着什么样的关联?是怎样去影响历史的呢?有兴趣的茶友可以认真去读读(附书目录)。



茶与日不落帝国


感谢上帝!没有茶,世界将黯淡无光、毫无生气。

——悉尼·史密斯 

英国作家

(1771-1845)

关于茶我们太熟悉了,中国人喝茶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传说中茶的由来就更久远,相传我们的祖先神农氏,在尝百草的时候意外发现,用茶叶泡水,不但好喝,还各种的有利于健康。所以中国的茶文化和制茶、品茶的各种文化和技术,源远流长,还启发了邻国的茶文化,比如有名的日本茶道,这些就不一一细说了。主要说一下书中所描述的,茶对世界历史和中国运势的影响。


茶叶与欧洲

书中描述

茶引入欧洲是在16世纪,欧洲人发现新航路、中西实现直接接触之后的,葡萄牙人最早把茶叶引进欧洲,当时欧洲人觉得这东西太神奇了,前所未见,而且他们对茶叶的认识约等于零,以为“红茶是红茶树上长的,绿茶是绿茶树上长的”。不过当时在欧洲大陆,茶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喜欢的人认为茶有益健康,但也有一帮不靠谱的“营养专家”,说茶叶经过在海上的长期运输,已经毒化了,容易喝死人。

这个情况直到英国人接触茶之后,才发生了改观,英国人研究出了更多的喝茶方法,比如加糖、加奶,而且上流社会对茶格外追捧,国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凯瑟琳,就是茶的爱好者,这位王后本来是葡萄牙公主,嫁给查理二世之后,葡萄牙国王把在印度的两个贸易站作为陪嫁送给她,这样英国就更方便获得来自中国的茶。后来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越做越大,18世纪之后,从中国进口的茶叶,每年都达到5000吨以上,最高时候占东印度公司贸易份额的60%,而茶,也取代了丝绸和瓷器,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对外出口商品。


茶叶与战争

由于进口数量巨大,茶在英国的销售成本越来越低,整个英国社会,从王公贵族到社会底层,都可以喝茶,茶慢慢成了英国的国饮,而且这个爱好,还被英国的移民带到了美洲殖民地,美洲人也大量喝茶,所以18世纪后期,英美交恶,英国人对输入美洲殖民地的茶征税,引发了激烈反抗,1773年,就爆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这被看作是美国独立运动的先声。

同时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由于西方对茶有这么大的需求量,而茶叶又是中国特有的,所以中国清代,通过茶叶贸易,每年都能赚到很大的贸易顺差。这让英国方面越来越肉疼,就想了个损招,向中国贩卖鸦片,用鸦片贸易来抵充进口茶叶的逆差。

然后的事情我们都熟悉,鸦片泛滥,清政府禁烟,英国以保护贸易为名,发动鸦片战争,清朝从此走向衰落。

不过比起鸦片战争本身,对清朝打击更大的,其实是茶叶贸易主导权的丧失。

鸦片战争之前,英国已经认识到,在茶叶供给上单纯依赖中国太吃亏,他们满世界的找,想看看从哪里还能获得茶叶。

1834年,英国的植物学家无意中在印度东部的阿萨姆,发现了一种野生茶树,英国的一伙商人立刻组建了阿萨姆公司,尝试在当地生产茶叶。

1840年,鸦片战争的同一年,阿萨姆公司已经控制了当地大部分的实验茶园。十多年后,公司开始盈利。

1872年,阿萨姆公司出产的茶,从质量和成本上,已经跟中国茶不相上下,这对依赖茶叶出口的清朝经济,是个沉重打击。

1913年,清王朝退位之后的第二年,阿萨姆茶的生产成本已经降到中国茶的大约1/4,英国彻底取代中国,成了世界第一茶叶王国。

印度独立之后,继承了这个位置,直到今天,印度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也是最大茶叶消费国,占全球茶叶消费的23%,而中国占比16%,被挤到了第二位,英国是第三。

所以茶叶的背后,就是一部中国王朝的兴衰史。


小 结 

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如同前文提到的一样,作者能从正统历史学者容易忽视的小地方入手,发现历史隐秘的规律。在读的过程中你会突然感觉到“哇!原来这些我们日常见到的东西还有这样的作用。”本文只是做了总结性的概括,其中很细节的描述更有意思。不管是啤酒、葡萄酒、烈酒、咖啡、茶、可乐,里面都有很多很细节的描述,看上去很有意思又毫无违和感的事实和推理。

值得一看,可以刷新一下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