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25)
浏览:840次发布时间:2018-08-15
既然“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那么,道的“无”和“有”,是以怎样的表现形式来运作的呢?
(三)道,衛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释译:“道”,以“冲”为常态和功用,或形成“空谷”,像一个幽深不见底的深渊。这个深渊啊,就像是万物的渊源祖先。在“渊”那里,有锐气的万物被旋即折损而丧失了锐气;相冲而纠结在一起的力量到了那里则被调和;五光十色到了那里则被揉合到了一起彼此不分;一切东西到了“渊”,都像飞扬的尘土完全同化。看着这些,是那样的幽深而清澈,似有似无。我不知这是谁产生出来的,好像比古帝还早(此处是对上古所名三皇五帝的简称。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东帝、西帝、南帝、北帝、中帝)。
讲解:老子名道时曾经讲过,“道”是以“大、逝、远”和“反”,两种相向运动的力为动能。这种动能是“无”生出“有”的决定性条件。
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两种力自然地相向运动产生的作用就称之为“冲”。道是无和有的辩证统一体,道以冲为功用或不盈,就是说道的运作是以动态的“冲”和静态的“不盈”两种形式为常态的。当道之“渊”从“无”的“不盈”,达到“有”的“盈”的状态时,就会自然产生“冲”
的作用。“冲”的结果是由“盈”重新实现“不盈”,并且产生出新事物。道,就是这样从“不盈”到“盈”,再从“盈”归于“不盈”,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因此,“冲”和“不盈”是道的动和静、有和无不断往复表现出的两种存在形式。
由于“冲”则“不盈”,形成一个虚空的幽深不见底的深渊,老子把“渊”亦称为“谷”。万物皆生于这个深渊,所以老子说这个深渊就像是万物的出处和祖先。现代科学家们发现的宇宙黑洞,已经为老子说的这个“渊”提供了确凿的事实根据。
老子还进一步生动描述了在“渊”那里发生的状况,即“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他所描绘的这些与现代宇宙科学所观察到的宇宙黑洞口沿处,不断地往里面吸纳着星云或天体物质的景象十分一致,充分证实了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天体的深刻认识。
老子所讲的“象帝之先”的“帝”,据《钟吕传道集》所言,应是指“大道既判而生天地,天地既分而列五帝。东曰青帝,而行春令,于阴
中起阳,使万物生;南曰赤帝,而行夏令,于阳中生阳,使万物长;西曰白帝,而行秋令,于阳中起阴,使万物成;北曰黑帝,而行冬令,于阴中进阴,使万物死。……五帝分治,各主七十二日,合而三百六十日,而为一岁,辅弼天地,以行于道”。
由上可知,老子说的“渊”不是静止不动、死气沉沉的渊,而是有生命有灵性的渊,这个“冲而用之或不盈”的“灵性”就是他说的“谷神”
(四)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F1,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释译:“空谷元神”不死,就好像所说的幽深的雌性生殖器,幽深的雌性生殖器的阴门,就是所说的天地之根,绵绵不断,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用之不竭,没有穷尽。
讲解:老子这段描述的,不是什么远古人对生殖器的崇拜,只是做了一个比喻而已。
中国古人和西方人都认为,活人是由物质层面的肉体与精神层面的“灵”的结合。肉体可坏,但精神不灭。失去了“灵”的肉体就是尸体,就是死人。西方人称“灵”是“灵魂”,而中国古人称之为“元神”或“魂魄”。
元神寄身于何处呢?
中国古人认为,人体上、中、下有三个相互关联的部位被称之为“三谷”或“三田”。通俗地说,即头的部位为上谷;胸部为中谷;腹部为下谷。也是俗称的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谷”相当于人的元神寄居的房屋,当元神居于谷中时,即称为“谷神”。谷神不能离“谷”,当“谷神”脱离了谷,就是无“房”可居住的元神,也就预示人的死亡。
老子把宇宙之“渊”比喻成人之谷,“渊”中有“灵”如人之谷中驻有的元神,故称其为谷神。既然谷神不会死,作为万物之宗的“渊”当然就永远具有生命力,就会绵绵不断,若隐若现,永远没有穷尽地生育出万物。“渊”看上去幽深不见底,只能见其口部,又生生不息养育出万物。因此,他又形象地把“渊”比喻成大而无垠、深而无底的雌性生殖器的阴门,是天地万物的出处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