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39)
浏览:863次发布时间:2018-08-15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如何损“有余”呢?老子接着说:
(二十七)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释译:学习知识希望日有增益,从事道的修炼则要求日有减损。减损了再减损,直至达到因无可减损而无所作为。所谓“无为”,就是损尽“有余”时而静守。,所谓“无不为”,是指“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要有“有余”,就要主动而为“损之又损”,直至无“有余”可损。“取天下”只能在无可损,即“无事”的自然状态下取得。如果仍有“有余”可损,即为“有事”,就不能够“取天下”。
讲解:老子接上一章说,损“有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与学习文化知识不同,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日有增长,而修道则要求日有减损。他所讲的道理深入浅出,让人非常容易理解接受。
“道”性为“无”,“德”性为“有”。只有守道之“无”,才会生德之“有”。因此,老子说的“天下”实是指天下万物之厚德。因为“坐进此道”就是为了追求“积德”,所以,德以外的东西都是多余的,即“有余”。能够获得万物之厚德,就是“取天下”。要“取天下”,就必须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地损“有余”,直损到无“有余”可损。
什么是“有余”?笼统地说就是人的“七情六欲”。老子说,不断地“损有余”就是“有为”,“有为”当然就是“有事”。当“有余”被损尽而没有可损时,就是“无为”,“无为”自然就是“无事”。只有一直处于“无事”的状态,那么,“天下”自然就是你的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显然,在“有事”的状态下是无法“取天下”的。
(二十八)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i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夫物或行或隨;或獻(墟)或吹;或強或羸(16i);或载或隳(hui)。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释译:想要按自己的欲望取天下而作为,我看他们从来没有实现过。主宰天下就像把持神器,不能有意而为之,不能强行执掌。有意作为者会失败,强行执掌者会丧失。因此,圣人不强为,所以没有失败;不执掌,所以不会丧失。世间的事物往往要么前行要么跟随,要么吸气要么吹气,要么强盛要么衰弱,要么负载要么毁弃。因此,圣人去除过分,去除过度,去除极端。
讲解:老子告诫说,他从来没看到有人能按照自己的欲望得到“德”的。“德”就是天下的神器,不能有为而得,不能人为地把持,那样做肯定会失败,并且会失去你已经得到的一切。“德”既然“惟道是从”,只要“坐进此道”清静无为,就自然能得到“德”。圣人就是这样无为而为,所以不会有失败;不按自己的欲望把持,所以就不会失去。世间的事物都是趋于两极状态,而圣人则是坚持“守中”,不过分、不过度、不走极端。
老子还告诉我们,有了“孔德”不能任意用,不能有意识地把持,不能有丝毫有意识的人为干预。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