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52)
浏览:1289次发布时间:2018-08-13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六十四)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释译:杜绝崇尚非凡才能,摒弃各种巧思,百姓就能得到百倍的利益;杜绝仁,摒弃义,百姓就能重新回复到孝悌慈爱;杜绝投机取巧,摒弃钻营牟利,偷盗劫掠就不会有。把这三者制订成文告,还不够。因此,要使这三者有所落实:就是显现原始根本,心怀质朴本性;少些个人想法,减少些私人欲望;杜绝对这些不良行为的效仿,就没有什么可担心和忧虑的了。
讲解:老子在提出“不敢为天下先”的“第三宝”时,曾主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这是圣人在“天下无事”的正常情况下,所采取的无为而治的方法。
本章则是老子对社会开始偏离“天之道”,已经出现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乱象,而提出的有针对性的具体治理主张,也就是“镇之以无名之朴”。
他认为,百姓崇尚非凡的才能,说明百姓们有追名逐利的欲望;百姓产生巧思,说明百姓们开始失去了原始的质朴。面对如此的社会乱象,用所谓“忠、孝、仁、义、礼”来解决,仅仅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停留在浅薄的表面,注重的是浮华的外观,没有抓住社会问题的本质和根本,所以治标而不能治本。
正确有效的做法应该是本章提出的,对天下的百姓进行“三绝三弃”的教化和“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的引导。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改良滋生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乱象的“土壤”,铲除其温床,才能彻底扭转社会乱局。
(六十五)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芜),倉甚虚;服文綵(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馀;是謂盜誇丨(夸)。非道也哉!
释译:使我明确地有所知道,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最怕的是走上邪路。大道非常平坦,人们却喜欢抄捷径,走小路。朝堂打扫得特别洁净,田地却十分荒芜,粮仓却非常空虚;服饰光鲜靓丽,腰间佩带着利剑,山珍海味吃腻了,不再喜欢任何饮食,金银财宝富足有余;这就是所说的欺世盗名的虚夸。这绝不是治国之正道了啊!
讲解:老子结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他深刻地认识到,诸侯国上层不顾百姓疾苦,生活腐败糜烂和对国情欺世盗名的虚夸,是偏离大道走上了邪路,是产生社会乱象的源头。
(六十六)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释译:百姓们所以遭受饥饿,就是由于他们的君王食用的课税太多,因此遭受饥饿。百姓们所以难治理,就是由于他们的君王任意按自己的想法治国,因此才难以治理。百姓们所以把死不当做一回事,就是由于他们的君王一心追求自己长生不老,因此,百姓们才轻视死。只有用“无”来供养生命的人,才是最懂得、最会珍爱生命的。
讲解:战国人韩非在其《备内》篇中曾说:“徭役多则民苦,民苦则权势起,权势起则复除重,复除重则贵人富。苦民以富贵人,起势以藉人臣,非天下长利也。”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享乐,不惜通过徭役等各种方式加重百姓们的赋税,而统治阶层则挥金如土荒淫无度,不关心百姓们的死活,按“想当然”办事,这是当时诸侯国的通病。尤其国家征战频繁,“士兵困顿,百姓疲弊,积蓄用尽,田地荒芜,谷仓空虚(韩非子《初见秦》篇)”。在这种情形下,百姓们饥饿难耐,若逢灾荒之年更是饿殍遍地,自然会感到,怎样都是个死,所以也就拿死不当一回事了,这正是天下大乱的隐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