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35)
浏览:853次发布时间:2018-08-14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二十)致虚極,守靜笃。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複命。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释译:所谓“致虚极”,就是排除内心的一切杂念,达到虚怀若谷、忘我无我的虚极境界。所谓“守静笃”,就是去除七情六欲的缠绕,守持清静坚定不移,以致进入无尘无染,万籁寂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万物仍在同时自然运作,我只是静静地从旁观察它们的生灭往复。天下万物芸芸众生,都如尘埃落定,各自都重新回归各自的根本。回归根本叫做清静,清静叫做重复本命。重复本命叫做自然,知道自然叫做慧明。不知道自然,凭妄念去做有凶险。知道自然能够包容,包容就能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就能合于天,天就能合于道,为道就能长久,哪怕身体被埋没了也不会危亡。
讲解:综合前面几章老子所言可以明确,“坐进此道”的方法就是静坐“守腹中”“致虚极,守静笃”。根据传统的方法,静坐的外在方式即坐姿,主要有三种,即散盘式、单盘式和双盘式。宗教坐禅要求以双盘式为最佳。老子对此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可以理解为修炼者可根据个人条件的不同取式,循序渐进,以自然舒服为佳。
实现“致虚极,守静笃”的步骤大致为:调整好静坐姿势,全身放松,调息于自然,静心安神,进入四大皆空清静无为的状态,逐渐达到在寂静之中“万物并作,吾以观複”。古先贤说:“静坐为长生初基中之第一要法,盖所以固精凝神敛气也”。这也是老子所说的“载营魄抱一”“负阴而抱阳”的天下唯一定式,是“长生久视”之道。
坐定入静之后,人的感官和内在的感觉应该是什么样呢?
(二十一)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缴(校),其下不昧。繩繩(min)兮不可名,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释译:眼睛微闭像看却不看,叫做“夷”;耳朵像听又不听,叫做“希”;身体像在感觉又感觉不到,叫做“微”。这三者不可执着地追根寻底,
因此,宜将三者混为一体。就会在你眼前呈现出一个景象——看它的上面不明亮不清晰,看它的下面又不昏暗。(这个景象)连续不断啊,不知用什么名字来称谓它,重复不断,最终归于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所说的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物的影像,就是所说的惚恍。这个“无物之象”大到如下的程度——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随它又看不见它的尾。执掌远古的道,就是用来驾驭把持今天现实的有。能知道远古的开始,就是所说的把握了道的要领。
讲解:老子告诉我们,“守中”外在的形式是静坐,那么,内在的具体感觉应该是怎样的呢?就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三者混而为一”。这是“致虚极守静笃”的基本要求。当然,要正确找到这种状态很难,也是自古以来修炼者要拜明师的原因。
当达到“三者混而为一”时,就会像老子所说眼前产生不明亮不暗昧,有一种连续不断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惚恍”的莫名感觉。当这种状态进入深层,就达到了虚极静笃的状态,与“寂兮寥兮”的天地之母“玄同”。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子所说的“惚恍”的状态,是一种神智十分清醒的状态,切忌进入昏昏沉沉的半睡眠状态。守持这种“惚恍”的状态,也就是老子说的“贵食母”的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反复强调的“无为”,以及“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客观根据和出处就源于此。在这种状态中反复守持“不欲盈”,数年才能进入“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才能“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如果不能达到“三者混而为一”进入虚极静笃的状态,就是静坐一辈子也没有用。
说到静坐,什么时间静坐,每次静坐多长时间为宜呢?总结前人的经验,最佳的静坐时间是每天的午时之前,子时之后。专修之人是每天子午卯酉四个时辰都要按时静坐。
初学者每天最好在子时静坐(晚11点至凌晨1点),夜深人静利于入静,每次时间可为半小时。此后,循序渐进,静坐时间可逐渐延长至每次一至两个小时。一年后,每天子、午时辰各一次。两年后,每天可于子、午、卯、酉“四正时”各一次C因为“四正时”是天地阴阳二炁变化消长之时,此时静坐便于体内阴阳二炁顺合自然阴阳之变化。此四个时辰又多是劳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便于修行者自我安排。从实践中看,静坐的时间长短还要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素质,以及静坐的质量而定,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能强求。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