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34)
浏览:983次发布时间:2018-08-13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第四章
《老子•道德经》直解
(节选34)
(十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刍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刍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虚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释译:天地以自然为本,无所偏爱,没有什么仁与不仁,把万物当做草扎制祭祀用的狗,任其风吹日晒,自生自灭。圣人以自然为本,也无所偏爰,也没有什么仁与不仁,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用草扎制祭祀用的狗,任其自由生活繁衍生息。天地之间的虚空,不就像个鼓风用的大皮囊吗!中间空虚却不皱褶不塌瘪,越是拉动则越出风。讲再多的道理,穷尽一切技巧,都不如守住“中”。
讲解:老子说,天地、圣人皆“法自然”。天地顺乎自然,是没有偏爰的,不干预万物的生灭;圣人顺乎自然,也是没有偏爰的,不干预百姓的生活。他们“法自然”就是具有玄德,不讲什么仁与不仁。
老子这里并非说天地、圣人真的“不仁”,实际是强调不应有所谓“仁”与“不仁”的分别心。因为,“仁”或“不仁”的区分,是人以自己主观认识上的好恶作为评判标准,没有客观根据。天地、圣人对待一切事物都是出于客观的自然,没有主观的分别心。正如大自然,不仅造就了一些温顺、和善的食草动物,同时也造就了一些凶猛、恶毒的食肉动物;天有风和日丽,也有暴风骤雨,谁能说清楚天地的这些自然造化究竟“仁”还是“不仁”?因此,人为的区分所谓“仁”与“不仁”,并单纯追求所谓“仁”的做法,本身就是不仁。因为,“不仁”永远是与“仁”如影随形、相伴而生的。有了这种分别心,有所谓“仁”,自然就有所谓“不仁”;越是强调“仁”,就越是有“不仁”存在,这也是自然。
由于“仁”与“不仁”的主观性特征,在历史上,倒是为那些以“仁”来标榜自己,“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人,提供了大行不仁之实的可乘之机,从而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只有“法自然”,才是真正的仁、最大的仁。
从人类现实生活看,人们注重对人的“仁”了,而实际造成对自然生态的不仁;注重对某种生物的“仁”了,而实际造成对整个生物链的不仁。主观上对人“仁”,而客观上却造成对人不仁的教训,比比皆是。原因就在于“仁”与“不仁”具有人的主观性弊端,违背自然。违背自然就是“不道”,且“不道早已”,最终都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老子说,天地之间尚且像个鼓风的大皮囊,何况人呢?古贤认为,天地之间相隔八万四千里。人为天地之造化,故“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以合天地悬隔之宜。
“天地以一年四季为一息,人身以一呼一吸为一息”“昼夜之间,人有一万三千五百息”“息绵而寿命永,息调而百骸和,息失调则人病,若息绝则人死”。可见人和天地一样,无非活在一呼一吸之间,而这呼吸完全是趋于自然。
天地若骤动,自然灾害就会降临。人动得越猛,喘得就越急。天地都要“法自然”,人当然不能例外。所以,人自当效法天地,其腹“虚而不屈”,其息才会“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做到这一点,穷尽一切语言方法都不如守住“中”这个根本。这才是实现中国古人所说“天人合一”的唯一1途径。人的“中”在哪里呢?
(十九)五色令人目言,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驰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释译:苍、赤、黄、白、黑五色,能够使人眼花缭乱以致失明;宫、商、角、徵、羽五音,能够使人听力下降以致失聪;酸、咸、苦、辛、甘五味,能够使人口味舒适爽快;驾驭着骏马奔跑在田野中狩猎,能够使人心情狂放不羁。难得到手的稀缺财物,一旦据有就想守住,就会羁绊人的行动(人的贪欲就是因五色、五音、五味、田猎、难得之货而起)。因此,圣人“守中”,不选择目、耳、口、心、四肢,而是选择“腹”的位置。所以,应当去除前者选取后者。
讲解:凡是人都有眼、耳、鼻、口、心和肢体等感官,有感官就会产生七情六欲,就有分别心。喜欢欣赏美色,愿闻悦耳的声音,贪食美味佳肴,欲得金银财宝,贪图身体的享乐。圣人由于知道感官的作用能刺激人产生无休止的欲望,而这些贪欲对人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圣人守“中”不选择眼、耳、鼻、口、心和肢体,而是选择“腹”。
结合前一章所说的“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得知,老子所说守的“中”就是“腹中”。
为什么选“腹中”呢?中国古人发现,人都有奇经八脉,任督二脉是平分人体的中心线。“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属阴脉之海也,中行凡二十四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长强穴,并于脊里,上至风府穴,入脑上巔达百会穴,循额至鼻柱达龈交穴。”循任督二脉,由上而下观之,人体中又有上、中、下三谷,俗称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
老子所说的腹中,是处于身前任脉一线的中丹田和下丹田之间,大约位置应是在任脉的中极穴上至中脘穴之间的腹腔内。按《黄帝内经》的理论,人的健康长寿赖于人的“元神”,“元神”靠“元气”化生,“元气”赖“元精”滋养,“元精”生于人体内阴阳之气的交合。这种“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的化生就是在人的“腹中”完成的。因此,促进人体内阴阳之气化生的最佳状态,就是“守腹中”。
那么怎样守“腹中”呢?在以下章节中,老子进一步说明了其要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