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36)
浏览:807次发布时间:2018-08-14
(二十二)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释译:执大象,执什么大象?是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大象。所谓“天下往”,是指在“虚极静笃”“惚恍”的时空中前往。只要把握住“大象”前往就没有危害,一定会安然、平和、康泰。欢喜给你的美食“诱饵”,见到“过客”不要跟随要止住。此时的“道”从口中出来,她清淡没有味道,看她又不值得看,听她又不值得听,用她则不堪一用就会用尽了。
讲解:老子此章的意思是说,在“惚恍”中不要恐惧,在感觉上只管继续顺其自然地守持。这时的人,从外像看虽然静坐不动,但却是静中有动,“神识”似乎在随时空而运行,这样不会有任何危险。他说的“乐与饵,过客止”是什么意思呢?
“饵”,食饵,在此指量小且精的美食。但这里不是说要吃东西,而是指静坐者在“致虚极,守静笃”“惚恍”的过程中,口中会逐渐不断地自然产生津液,每次少得像食饵,对此应该像品尝美食一样,欢喜地将其吞下。“过客”,是指在“惚恍”中会出现一些幻象或杂念,不断地像过客那样闪现,静坐者不可分神跟从,应立即打住,重回虚静守中的状态。虽然已坐进道中,但是此时的“道”仍是无色无味,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不可用也不堪用。
在“道”中“执大象天下往”还应该注意什么呢?老子告诫:
(二十三)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玲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馀食贅形,物或惡(w{i)之。故有道者不處。
释译:脚跟离地向前探身的人,不能站立;两腿跨开的人,不能行走;自以为看到的人,看不见光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光大;自恃强为的人,没有效果;自负矜夸的人,不能长久。这些在“道”里面叫做:像吃剩的残汤剩饭,在完美形状上又多出来一块的样子。什么东西也会厌恶这样的。所以,有道的人是不这样做的。
讲解:老子用了最浅显的道理和常人最容易体验的事例作比喻,以此说明静坐者不可急躁,更不能急于求成,越是急躁越不会有成效。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惚恍”中,人如果有欲念,就会产生幻象,那是不真实的。“守中”必须遵从自然。“道感”不是人在主观上想象出来的,是在不断“守无”的惚恍中自然产生的。一切人为有意识执着的做法都徒劳而无益,是过分的多余的。这是有道之人从来不做的。
为什么顺从自然就能成功?这有什么道理呢?
(二十四)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虚言哉?誠全而歸之。
释译:弯曲才能周全,屈折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满,除旧才能更新,有少才能有多,多了才能迷惑。因此,圣人把负阴而抱阳作为天下恒久的定式。不执著于自己看到的,所以光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光大;不自恃强为,所以功效显著;不自负骄纵,所以长久。只有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能与他相争的。远古时所谓“弯曲才能周全”的道理,怎么能是空话呢?真心实意就能够做到。
讲解:为什么“守无”却能生“有”,无事无为才能够“取天下”呢?老子说,这是宇宙的自然法则决定的。在任何事物的内部,两种性质的构成是互为因果的,都会自然地从一个方面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因此,弯曲是周全的前提;屈折是伸直的前提;低洼是充满的前提;旧是新的前提,等等,这是自然原理必然规律。所以,只要遵从自然,坚定地守住“无”,就会自然地得到“有”。要想得到“有”,唯有无欲无求,不争。这个道理决不是虚R,只要人实实在在地坚持去做,就一'定能实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