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47)
浏览:1215次发布时间:2018-08-11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四十七)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I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I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释译: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山川峡谷的王者,是因为它善于处在山川峡谷的下方,所以能够成为众多山川峡谷之王。因此,圣人要想居高号令百姓,一定用言辞说明百姓才是主宰,自己是为百姓谋福祉;要想在前面引领百姓,一定会把自身利益置于百姓利益之后,优先考虑百姓的利益。因此,圣人居高而百姓不感觉有压力,在百姓前面而百姓不感觉有妨害。因此,天下的人都愿意推崇他而不会感到厌烦。圣人就是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和他相争。
讲解:老子说,无名、朴首先具体表现为“善下”“言下”“后之”。何为下?即趋向低处,取低的位置。在人的交往中,往往表现为谦虚、容忍、谦让。因为“善下”“不争”是水“上善”的原始本性和自然属性,江海是由水汇聚而成的,所以,老子以天下万物中的江海作为范例。
俗话说“水向低处流”,江海虽然总是流向山川峡谷低洼的脚下,表现出水不与山川峡谷争高低,但其浩瀚之势终究会将山川峡谷淹没包容。江海就是秉持这种无名、朴的“善下”“不争”的品质,反而能成为百谷的王者。正所谓“有容乃大”自古以来,侯王的地位崇局,权力显赫,可号令天下。为此,很多人觊觎这种权位,从而也引发了宫廷内外的权位之争,侯王的地位受到挑战。因此,朝代频繁地更迭,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侯王怎样才能使自己获得人心所向,地位稳固呢?
老子说,侯王只有像圣人那样“不争”,即“以百姓心为心”,事事为百姓说话,把自身利益置于百姓利益之后,才能受到天下人长久的拥戴。侯王不争,天下也就没有谁能与他争。
(四十八)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甯,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g{i)。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丨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碌碌(沁)如玉。珞洛(lu6)如石。
释译:往昔的岁月能够从“无”得到“有”的:天得“有”而能够澄清;地得“有”而能够安宁;神得“有”而能够显灵;虚谷得“有”而能够充盈;侯王得“有”而能够施行天下正道。他们得到的“有”达到极致了,就是说天没有办法再澄清,恐怕就要破裂;地没有办法再安宁,恐怕就要废弃;神没有办法再显灵,恐怕就要歇息;虚谷没有办法再充盈,恐怕就要竭尽;万物没有办法再息息相生,恐怕就要灭绝;侯王没有办法再施行天下正道,恐怕就要倒毙。
因此,富贵把贫贱作为根本,高上把低下作为基础。所以,侯王总是用“孤、寡、不榖”这些民间认为最不吉利的词,作为自我的称谓。这难道不是把低贱作为根本吗?不是吗?因此,赞美到极致的名誉就是没有名誉。所以,不要去做稀少名贵的美玉,要做随处可见看似低贱却质朴的石头。
讲解:老子以“天地之始”的实例和“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自然规律加以进一步说明,圣人“善下”“言下”“后之”是“不争”的具体表现,但必然能居高、处前,“居高而百姓不感觉有压力,在百姓前面而百姓不感觉有妨害”,“天下的人都愿意推崇他而不会厌烦。”
他指出,天、地、神、谷、侯王都是自然地从“无”生“有”而来,所以能各得其所。但是,他们都不能追求至极,否则,就会“物壮则老”,物极必反。有鉴于此,侯王信守“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用最不吉利、最低贱的字眼自称,就是一种为了避免“物壮则老”的表现。
(四十九)寵辱若驚,貴大患乃身。何謂籠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乃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释译:受到宠信和污辱就像受到了惊吓一样,特别看重大的祸患在于有自身。什么是宠辱若惊?宠信本来就是用于对待地位低下的人,得到了宠信就像受到惊吓一样惊恐万分;同样,当失去了宠信时就感觉是受到了污辱,也像受到了惊吓一样惊恐万分。这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叫特别看重大的祸患在于有自身?我之所以能有大的祸患,就是因为我太在乎自身,要是我不在乎自身,我还怕有什么祸患?因此,看重把自身奉献给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予他;喜欢把自身奉献给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讲解:能否坚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而不争,对侯王来说“宠辱关”是最大的考验。老子说,宠辱若惊是对地位低下的人而言的,侯王本来就不应该宠辱若惊。侯王若不考虑自身,愿意把自身奉献给天下,就能在名利面前做到宠辱不惊,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天下人才能放心地把天下托付给他。
释译: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那些能够攻坚的强者却没有能胜过它的。水所依靠的,就是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改变它。弱小能够胜过强大,柔软能够胜过坚硬,普天之下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没有能够去做的。因此,圣人说:“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才堪称是社稷之主;能够承受国家的灾难,才堪任天下的王者。”正的话好像总是倒着说。(正的话应该是:堪称社稷之主,就必须能够承受国家的耻辱;堪任天下的王者,就必须能够承受国家的灾难。
讲解:侯王做到“无名、朴”,在名利面前不争,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柔弱的表象。对此,老子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柔弱。水虽然表面柔弱,但能“滴水穿石”,再坚强者也不能战胜它。原因在于水具有“善能”,谁都无法改变它。像水一样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就是没有人去做罢了。侯王忍辱负重,虽显得柔弱,但是他若能像水一样,顺其自然“随形就势”,积极主动,百折不挠,以柔克刚,化外力于无形,再强大的力量也不能战胜他。因此,忍辱负重,承受各种灾难,这正是国家的王者所应具备的特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