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48)
浏览:1125次发布时间:2018-08-13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五十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释译:人初生的时侯也是柔软弱小的,人死亡的时侯也是坚硬强直的。草木初生的时侯也柔软脆弱,死亡的时侯也干枯坚挺。因此,坚强的往往是属于死亡一类的,柔弱的往往是属于初生一类的。所以,武力强盛就会灭亡,草木强直就会折断。强大应该居于下位,柔弱应该居于上位。
讲解:老子用人和草木的生死表现出来的特征,说明一个道理,任何新生事物看上去都是柔弱的,但是,柔弱的表象下面其本质却是顽强的生命力,它预示着不断成长壮大的自然发展趋势。当事物死亡时,虽然表象是强硬的,然而,坚强的表象下面其本质却是衰败,预示着事物由鼎盛转为衰败、“物壮则老”,呈现出强弩之末的趋势。对这个道理人们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对“强大应该居于下位,柔弱应该居于上位”,就很难理解、更难做到了。
老子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类似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等自然辩证的原理,说明“物极必反”是天下万物所遵循的自然规律。天下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的,强大标志着事物发展已经达到了顶点,再向上发展就会物极必反,走向衰败。
正如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所说,真理再向前跨半步就变成谬误。因此,若要保持长久的强大,就应像“道”那样保持“不盈”,从而有效抑制“物壮则老”,避免或推迟“物极必反”的到来。这就是老子说“强大的应该守住下的基础;柔弱的应该致力于向上的趋势”的道理所在,也是“同于道”保持原始质朴的“俭”的要求。然而,这是天下万物所做不到的。天下万物无法超出由生到壮,由衰到亡的规律。只有人能做到。因为人是万物之灵长,有意识有思想,能够主动做到“知其强,守其弱”“强者抑之,弱者举之”。
正是基于这一点,老子从治国的角度,针对春秋时期的大小诸侯国作了进一步分析说明。他说:
(五十二)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释译:大的封侯国应当取位下移,就像天下的雌性,进行天下的交合那样。雌性总是凭借静而不动胜过雄性,采用安静置身于下方。因此,大的封侯国置身于小封侯国的下方,就能取得小封侯国;小封侯国置身于大封侯国的下方,就能取得大封侯国。因此,或是用下方取得,或是被下方取得。大封侯国不过是要兼并畜养小封侯国的人口,小封侯国不过是要进入大封侯国(侍奉大封侯国)决策治理人事。大小两个封侯国各自要想达到目的,大的封侯国宜取位于下方。
讲解:老子目睹了“春秋争霸”,看到诸侯国之间为了扩张领土兼并人口,不断发生战争,导致生灵涂炭,社会不得安宁。因此,老子认为这些国家的做法极端错误,到头来对自身是有害的。他根据柔弱和坚强的自然辨证原理,提出了“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观点。
什么是“处下”?相对于封侯国来说,“静”就是处下。为什么“大者宜为下”?大的封侯国已然占着“大”的天然条件,地理、物产、人口都具有地缘上的优势,在与小国的力量对比中,已经处于上位了。如果妄动,野心不断膨胀,恃强傲物,为所欲为,主动出击肆意扩张,将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之中,必然因耗伤国力的元气而“物壮则老”,以致精竭力乏,终至败亡。如果大封侯国在对外交往中“处下”,能内敛守静,因势利导,处事沉稳不主动,致力于自身发展,关心百姓生活和基础性建设,夯实自己的政治、经济基础,实现民富国强,保持旺盛的国力而不衰败,这才是真正的强大,才可以长久。大国用这种“静”来对待小封侯国,就能“取”小封侯国。小封侯国本来就小,在地缘上没有优势,面对大封侯国,处事时往往要会积极主动地“处上”,这是自然的。毕竟国小,如果与大封侯国争强好胜,往往给小封侯国招来灾祸。
老子认为,小封侯国如“处下”,总有一天会“取”大封侯国。所以,大封侯国与小封侯国之间,不是用“静”来取得,就是被“静”来取得。在“天下之交”时,尤其大封侯国应该像雌性,善于处在下方,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大者宜为下”的道理。
以上是老子讲的要做到无名、朴,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如果做到了,就获得了老子所说的第二件法宝“俭”。
释译:“道”自然无为却又无所不为。侯王要是能够坚守“道”,万物的性质或形态就会自然变化。万物一旦要想按自己的妄念改变时,我就会用“天地之始”的无名之朴来制约它们。用“天地之始”的无名之朴来制约,它们就不会有妄念。没有妄念就能达到“清静”,天下就会自然保持正道。
讲解:老子讲的第三件法宝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道,总是无为却又无所不为,侯王若能做到这样,天下就会自然发展变化。对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不能断章取义地曲解。有人把老子的这句话解释为“不要做天下人没有做过或不敢做的事情”,或是“不能有创新和超前的开拓精神”。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对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应该结合“道论”的思想,完整地来理解。老子说的“不敢为天下先”,是对“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获得的深刻体验,是从效法自然的宇宙观层面提出的。
他所说的“天下先”,不是指“先天下人之先”,而是指不能“先天下自然正道之先”。意思是说,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是自然的结果,侯王应当审时度势顺其自然而为,当事物还没有开始变化发展时,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先于事物自然变化而有所作为,即面对“天下”要“为无为”。这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涵义。当事物发展到将要按自己的想法而偏离自然之道时,侯王则应该采取针对性措施,用“俭”,即“无名、朴”来实施教化和制约,使事物的变化发展回到自然的正道上来。这就是“镇之以无名之朴”而“无不为”的涵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