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45)

浏览:1102次发布时间:2018-08-11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blob.png

blob.png

 (四十)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释译: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诚实的人不巧言辩解,巧言辩解的人不诚实。知道的人不普遍,普遍的人不知道。圣人不囤积不保留,虽倾其所有去帮助别人而自己却越有,虽倾其所有给予别人而自己却越多。天所遵行的“道”,利于万物而没有危害,•圣人所遵行的“道”,只会帮助人却不与人相争。


讲解:老子认为,自古以来知道“自然之道”奥秘的人很少,要么不信,要么不说。圣人能毫无保留地把这个奥秘流传下来给后人,是因为圣人有“德”。这种“德”从于道。具体表现为,只管利生万物却没有任何危害,只管帮助人给予人却从不与人相争。


为此,老子明确表示,无论世人对他所说的“道”与“德”知道或不知道,信或不信,他都会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天下人。即便有人提出悖论,他也不会与之争辩。


以上,老子重申了什么是“玄德”,揭示了天下万物“同于德”而能自然“从于道”的道理。下面,他对如何尊道而贵德,详细地传授了自己的心得。 


(四十一)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释译: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大,好像不细微。就是因为“道”太“大”,所以才好像不细微。如果细微,在很久远以前“道”早就已经精细了啊!


我有三件法宝,掌握它就能保有“道”和“玄德”。一叫做“慈”,二叫做“俭”,三叫做“不敢为天下先”。具备“慈”的品质,所以才能胆识过人而无畏;具备“俭”的品质,所以才能兼容并蓄而广博;具备“不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所以才能成大器而任用长久。现今,舍弃“慈”,将去追求胆识过人的无畏;舍弃“俭”,将去追求拥有天下的一切;舍弃置自身于后,将去为争名夺利“一马当先”,恐怕早已经死了。这个“慈”,用来作战则能无往而不胜;用来防守则能固若金汤。上天要拯救谁,就会用“慈”来护卫谁。


讲解:老子清楚,若能使人人都培养自身之德就是“尚德”,天下就能“同于道”。但是,常人对他讲的“道”和“德”会感觉玄妙深奥,好像难以理解,更无从下手,无法把握,甚至会持怀疑态度。


为了方便天下人,他深入浅出,传授了他所归纳总结的“三件法宝”,即“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老子说,只要持有了这“三件法宝”,就能够“同于道”“同于德”。这也是老子对“以道治天下”主张的详细说明。


(四十二)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释译:最高的善就像水的德行,水善在于利益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总是置身于众人嫌弃厌恶的地方,因此,最接近于“道”。立足于善的根基,心怀幽深的善意,给予慈善的仁爱,言语善于取信于人,善于用正道治理事务,有善于处理各种复杂事情的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恰当的时机。只有无欲不争,因此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讲解:“慈”是老子说的“第一宝”。现代汉语组词将“慈善”并称,因为二者本质相同。慈和善互为表里,但从一般感觉而言,存于人内心的多称之为“慈”,表现于外的多称之为“善”。一个人的内心慈与不慈,很难直接判断,只能通过其在社会生活中,对万事万物善与不善的行为来判断。善者其内心必慈,不善者其内心必然不慈。但是,内心慈,未必其行为和结果就一定是善。因此,老子所说的“慈”,是能够通过善行取得善果实现善心善意的“慈”,是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的“慈”。


老子从外在表现的“善”入手,以众所周知的水的特性为例子,提出了人之“上善”的具体标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子所说的水之“上善”的完整含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自身内在要“居善地,心善渊”;另一方面,外在的行为上还应做到“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也就是说这个“上善”的意思,不仅是具有“慈悲为怀”的善良之“善”,还特別要求应具备“善于、擅长”实施善行之“善”。如果内心是“善”的,动机出发点是好的,但没有能力以善行取得善果,仍不是老子所说的“慈”。


因此,要做到老子所说的“慈”,不仅要有“善心、善意”,还必须具有“善行、善能”。只有善于把善心产生的善意,通过善行化作善的结果,才是真正做到了“慈”3老子说,水能做到这些,根本在于“不争”。这也是“古之善为道者”和圣人所具有的品质。


老子说的“不争”,不是“与世无争”。“与世无争”,往往表现为消极闭守,对一切纷争都做无原则的妥协,无论利与害都听之任之,甚至是“逆来顺受”。如果仔细观察水,从水的品质可以看出,“不争”是积极主动有原则的,是为了避开争锋,专门居于别人不处的地方,顺其自然,随形就势,遇阻则变,趋利避害。因此,水不畏强硬,永远保持着那种旺盛的活力,看上去是不争,其实换个角度看,却是最善于争。所以老子认为,这样做没有什么可担忧的。


具体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不争”,老子在后面还有进一步的说明。


blob.png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