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43)
浏览:1073次发布时间:2018-08-10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三十六)天下之至柔,驰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释译:天下的极柔弱,能任意地驰骋于天下的极坚强之中。“无”和“有”进入“无”中间,我因此明白了“致虚极,守静笃”无为的有益之处。这种没有语言的教化、清静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感受到它。
讲解:腹是人体最柔软的部位,加之守腹中之“虚无”,更可谓是“至柔”正是这个“至柔”“驰骋天下”,无所阻拦,无往而不至,可谓是“至坚”。
老子感慨地告诉我们,他正是通过这种清静无为,才体验到了没有语言的教化的好处。他感叹,对于不用语言而能教化,不作为而受益这一点,世上能够感受到的人实在太少了。
(三十七)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顥(類);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释译:上等的士子听了“道”,勤习而且笃行;中等的士子听了“道”,好像耳旁风,似有似无;下等的士子听了“道”,不屑地大笑(他听到的“道”)。不被人笑,不足以成为“道”。因此,我有些建议的话:光明的道,好像昏暗;前进的道,好像倒退;平安的道,好像崎岖不平;崇高的德,好像空谷;博大的德,好像不足;修筑德,好像在窃取;本质纯真,好像被改变;洁白至极,好像被玷污;无限大的方,好像没有边沿;有大用的器物,好像总是晚铸成;天籁之音,好像听不到声音;垂天之象,好像看不到形状;“道”深奥精微,没有名字。只有“道”,善于给予而且真诚。
讲解:由于老子的《道论》玄之又玄,天下人必然“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不同的人对他所说的“道”会有不同的反应,他认为这是很正常的。
老子耐心地劝导世人,好的东西往往外表平庸无华不引人注目,乍一看甚至有些不完美。道就是如此。但是只要善于“闻道”,且能“勤而行之”,道就会有求必应,对人是最真诚的。
两千五百年前,就有听说了“道”而不屑的大笑之人,今天可能仍会有人对“坐进此道”缺乏意
志和毅力,甚至不屑一顾。这大概就是世上真人、圣人、贤人永远都不多见的原因吧。
以上是老子的《道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