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42)
浏览:1097次发布时间:2018-08-10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老子对以上所讲,概括说:
(三十四)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溪)。為天下谿(溪),常德不離,複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複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chdng),故大制不割。
释译:知道什么是雄,就守住它的雌,以此当做天下的小河流。当做天下的小河流潺潺不断,自然之“德”就不会脱离,重复不断地回归到婴儿。知道什么是阳,就要守住它的阴,当做天下唯一的定式。守持天下唯一的定式,自然之“德”就不会出差错,重复不断地回归到原始的“无极”。知道什么是尊荣,就能守住它的耻辱,当做天下空谷。能作为天下空谷,自然之“德”才能充足,重复不断最终回归到原始的质朴。原始的质朴消散,就成为有大用的才能。圣人用这些才能,就能够为官长久,因此,国家社稷才不会被割断。
讲解:前面三十三章,老子给我们讲了什么是“道”;“道”从何来;“道”的特性和特点;“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道”对人的好处;修道的重要意义;修道的具体方法,以及要注意的事项。老子在这一章对前面所讲做了简要的概括。
他告诉世人,只有“坐进此道”反复的“守无”,回归宇宙“无极”的状态,才能造就自身的“谷”;只有反复守自身的“谷”“不欲盈”,自然之“德”才能充足;只有自然之“德”充足了,才能重归原始本真,才能成为可用之大器。达到了这个程度,就能像圣人那样“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死而不亡。这就是“长生久视之道”
(三十五)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释译:真正明白的人不说,说的人不明白。
“蔽塞自己所有的感官,关闭自己心灵的大门”,不断折损内心的锐气,解除内心的纷争,融合守见的光,像混沌的飞尘一样把它们同化,这就是所说的与宇宙自然的合一。但是,对这种“玄同”,仍然应当保持自然的心态,不可得到了而亲近,也不可得到了而疏远;不可得到了而利用,也不可得到了而伤害;不可得到了而珍爰,也不可得到了而轻蔑鄙视。所以,这才是天下最宝贵的。
讲解:老子坦言,对前三十四章所说的内容,自古以来有不成文的规矩,即知道的人是从来不对外说的。究其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
一是古人认为天机不可泄露。道教就讲究,“凡修行,切勿令人知,人知即我生,我生即名至,名至即祸来,祸来即不安”。
二是绝学不能轻易传人,“恐小人窃而弄之”。《黄帝阴符经》言:“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三是师徒传承讲缘分,要视所传之人的人品、天性而定。老子之所以把《道德经》传给关令尹喜,说明关令尹喜的天分和人品皆足。
从古至今,一些所谓“坐而论道”的人,虽然整天把“道”挂在嘴边夸夸其谈,但总是放不下名利欲望,实际上他们是空口说白话,从来没有亲身“坐进此道”,根本不明白“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修道就是要无欲“守中”“致虚极,守静笃”,使身心回归虚无的宇宙自然,让自身像宇宙的“渊”那样运作,“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进而达到人和宇宙自然的“玄同”。把握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就是把握了人间的正道。“坐进此道”之人,无论是“複归于朴”,还是达到了“朴散则为器”,都应像宇宙一样自然处之,不能有亲疏、利害、贵贱的分别心。能够做到这一点,本身就是具有了“玄德”,这才是天下最为宝贵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