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41)

浏览:823次发布时间:2018-08-10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blob.png

blob.png

 (三十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骄,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释译:把持着盈满的状态不如重回到不盈的开始。怀里揣着尖锐的物品,不可能长期地保持住。房屋里堆满金银财宝,没有办法长期厮守。享有了富贵就骄横,会给自己惹来祸患。功成名就即全身而退,这正是天所遵行的大道啊。


讲解:“含德之厚”可谓大功告成。实际是“德”已经达到了“盈”的程度。“天之道”是“冲而用之或不盈”。“含德之厚”既然是“盈”,必然要由“盈”复归“不盈”。这是“德”“惟道是从”的性质决定的。

道,就是盈而冲之,达到冲而不盈。因此,对人而言,此时就应该“功遂身退”自觉回到开始。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厚德”必然都会失去。此时应当不执著,不迷恋,不把持,主动放弃,这样才符合“天之道”。否则,强行地持有甚至自负,不仅“不可长保”“莫之能守”,最终还有可能“自遗其咎”。


为什么要主动放弃“赤子”?主动放弃会不会真的失去呢?老子接着说:


(三十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I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弗辭,生而弗有,為而弟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释译:天下的人都知道喜欢之所以是喜欢,才有了厌恶了。都知道好之所以是好,才有了不好了。因此,有和无相互滋生,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低相互倾倚,音和声相互和合,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做不作为之事,使用没有语言的方法进行教化。世间万物对生生不息的运作从不拒绝,生成而不据有,作为而不自负,成就而不居功。只有不据有,所以才不会失去。


讲解:从“惚恍”到“孔德”,再到“含德之厚”,都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结果。正如有无、难易、长短、局下、首声、則后,都是不离不弃,相反相成,如影随形的自然辩证关系。正是这种自然原理决定了“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而无败,无执而无失”。因此,秉承自然,才能像万物那样生生不息。不据有“厚德”,主动放弃反而不会失去“赤子”。如果抱着“赤子”不愿意放手,人为地生之,益之,使之,终将还会失去,而且会有灾祸临身。只有不持有,才可永远地不失去,这就是宇宙自然的法则。


那么,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怎么做呢?


(三十三)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遣身殃;是為襲常。


释译:天下始于“无”,就用“无”作为天下的母亲。既然得到了天下的母亲,就能以此知道她的孩子,重复地守住“天下母”,身体被埋没了也不会危亡。“塞其兑”的“塞”,是蔽塞阻断之意。“其”,是指人体。“兑”是泛指人所有外在的感官孔窍。这是要求停滞感官的一切作用,不接受任何外部信息。“闭其门”,就是封闭心灵之门,排除一切杂念,保持清静虚无。正如老子在前面所说,处于“我独昏昏”“我独闷闷”的状态。这样终老一生都不会感到辛苦劳累。如果敞开这些感官,忙于应付它们带来的事情,就是守上一辈子累死也没有救。看见小的“孔德”叫慧明,守住柔弱的婴儿叫坚强。用“孔德”之光,重复不断地回归它的明亮(达到“厚德”),这样自身才永远没有祸殃。把这作为合于自然的常态。


讲解:怎样放弃“赤子”般的“厚德”呢?“功遂身退”。要退往何处呢?


老子的答案是,要反复“守其母”,实际就是要求反复退回到“致虚极守静笃”清静无为的开始,即“塞其兌,閉其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三者混而为一。老子说,如果按这样去做了,一辈子都没有危害;如果仍然忙于眼、耳、鼻、口、心等感官那些杂念琐事,必然还会走上“出生入死”“动之于死地”的老路,那样就没救了。所以,应该把这作为自己自然的常态,长期地坚持下去。

blob.png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