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32)

浏览:884次发布时间:2018-08-10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第四章  

《老子•道德经》直解

(节选32)

 (十四)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释译:人从出生,到步人死亡。活着的那一类,有十分之三;死亡的那一类,有十分之三;人活着,但在死亡中挣扎的,也有十分之三。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们不断过度地供养着自己的生命。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深山河谷的小路上行走,不会遇见长角的水兽和凶恶的猛虎;进入军阵厮杀,身上不会受到甲士的兵器伤害;(这是因为)水兽找不到使用自己锐角攻击的地方,猛虎找不到使用自己利爪扑抓的地方,兵士找不到使用自己锋刃砍下的地方。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没有能够致他于死亡的地方。

讲解:从辩证的角度看,生和死是相对存在的,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生。无论是出生还是死亡,对一般人而言,似乎都不是自己所能选择和决定的。人从一出生就决定了必然要走向死亡,这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其区别也仅仅在于是长寿还是短命;是寿终正寝还是意外死亡。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是说女子从出生到老迈的生长过程。男子呢?“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而无子耳。”

以上是一般人从出生到衰老的自然过程,是人类的生长规律。但是,岐伯又说:“Jl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古圣贤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该在120岁左右,可是为什么后人却发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诗句)的感叹呢?原因何在?先贤有言:

“今之世,事物繁于古,机械甚于前,其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生于乐,起居无节,如此而欲其度半百而不龙钟衰老,其可得乎?”还有人为了长生不老益寿延年,求神拜佛,服“芝蔘”,进补品;尝尽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地上跑的,奢华度日。此等皆属“生生之厚”“动之于死地”,如此这般欲要长生实是妄念。怎样才能脱离“死地”呢?

《黄帝阴符经》曰:“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人虽不能主宰自己的生,但在生命的过程中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常人所以跳不出“出生入死”的周期律,关键在于只知“万物,人之盗”,而不知“人,万物之盗”之理,更不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要妙。人只注重对物质性身体的利生,看似是“生生之厚”,实际不过是“动之于死地”。老子以“善摄生者”为例,认为“善摄生者”所以长生,是因为他不追求如何利生,而是追求“无死地”。

怎样才能做到“无死地”呢?老子仍以天地、圣人为例。

(十五)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释译:天的寿命极长,地的寿命恒久,他们的寿命之所以能够长且久的原因,就在于不自利其生,因此能够永久长生。所以,圣人效法天地,将自身置于众人之后,而自身却能领先众人;将自身置之度外,而自身却能得到生存,不是因为圣人没有自我呢(而是不自生),因此能够成就自我。

讲解:老子在这一章首先以天地为例,说明天地能够长久就在于“法自然”,而不自利其生。圣人效法天地,在名利面前总是置身于众人之后与世不争,但是圣人最终却受到百姓们的推崇和追随;在财富和物质生活条件面前,圣人从不追求对自己身体“生生之厚”的供养,将身体置之度外却能长生。

老子说,“不是圣人因为没有自我呢”,而是圣人知道只有拋弃外在的自身,才能真正成就内在的自我,这样做才能“无死地”。老子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揭示了善摄生者“无死地”,圣人能够“成其私”的根本所在。由此也说明“无死地”就是“不自生”。

QQ截图20180810104953.jpg

未完待续……

QQ截图2018080917365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