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56)

浏览:1106次发布时间:2018-08-10

0.gif

640.webp (1).jpg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  ◆  ◆  ◆  ◆  



第四章  

《老子•道德经》直解

(节选56)

image.png

即便具有用兵的善能,且百战百胜无敌于天下,老子还是反复强调:


(七十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释译:用道辅佐国君的人,不用武力逞强于天下。战争这种事情,容易得到报应。军队所到之处,那里就生满杂草荆棘。大战过去之后,必然会有灾荒之年。用兵有好的结果也就罢了。不敢凭借武力好战争强。取胜不要得意自负;取胜不要夸耀显功;取胜不要骄傲自满。取胜完全是出于不得已,取胜却不逞强。事物发展壮大,到极点就会衰老。这就是说的不合于“道”,早已经不合于“道”了。


讲解:老子认为,即便是武力强盛,百战百胜无敌于天下,但是动用国家武力进行战争,毕竟是凶事。辅佐侯王的人,也不应该鼓动侯王使用武力逞强于天下,不能穷兵黩武,这样的事情容易得到报应。这里所说的“用武力逞强于天下”,就是超过了“不得已而用之”的限度,滥用了武力。


老子认为,这样“不可得志于天下”。因为,天下是民心的天下,用武力不能征服民心。尤其是只要有战争,正常的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军队所到之处百姓为了逃避战祸就会逃离,田地就会荒芜。战争除了使双方都有重大的人员伤亡、财物耗损之外,大战过后必有灾荒之年,最终受罪的还是老百姓。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就是以武力逞强于天下,初期虽然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但是最终战败,自身却被苏美英法4国分区占领,随后肢解为东西德两国。德国的老百姓也饱受了战争带来的创伤。日本的老百姓也因军国主义的暴行,而遭受了两颗原子弹的轰炸,至今其国土上仍驻扎着美国军队。所以,老子反复强调,武力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既然动用了武力就一定要取胜,因此,取胜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什么好夸耀好显摆的。否则,就不合于道了。


老子以上几章,是从几个方面讲了“以奇用兵”的原则,他是站在国家军事战略的高度上讲的,不是讲具体的战役战术。因此,老子所讲的“以奇用兵”,“奇”的含义有两个:


首先,他主要是指国家用兵的频率要贵“稀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国家用兵贵下,贵后,贵右,不得已而用之,所以,国家用兵不能频繁,这是取决于不争之德。不争之德,又往往表现在具有柔性。但是,这种不争之德的柔性,不是像老百姓所说的做“缩头乌龟”,欺死也不动手,任人拿捏任人摆布,而是像水那样具有“几于道”的上善精神,能够“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也就是说,这种“柔”,是积极主动,避开争锋,顺乎自然,随形就势,遇阻则变,百折不挠,坚韧顽强,无孔不人,“滴水穿石”,以柔克刚,是“配天古之极”的“善能”,看似不争却善于争;


其次,由于一贯坚持对“不祥之器”“不处”的国策,不得已而用兵时,凭借“善能”,才会产生异乎寻常出人意料之“奇”效,创造出战争奇迹。在国家军事战略上人为制造的“奇”,总是易为人所察觉或识破,只有顺乎自然之“奇”,像太极拳那样借力打力,后发制人,才能防不胜防出奇制胜,才易取得“四两拨千斤”之神奇战果。


国家对外用兵若要达到“以奇用兵”,把老子所言归纳起来应当做到这样几点:


一是,视武力为“物或恶之”,为“有道者所不处”的“不祥之器”。因此,国家的最高权力执政者,处理内政外交,只能把武力作为“取天下”“不得已而用之”的选项。相对于“用武力逞强于天下”而言,坚持“不得已而用之”,国家用兵的频率自然就会减少;


二是,“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厌恶武力,有道者不处,不是不重视武力,不敢或不会使用武力,更不是自废“武功”。相反,要拥有强大的武力,不得已时要敢于使用武力。但即便是拥有了天下无敌的武力,对其也要采取安然淡泊的平常心——有,要像无一样处事;


三是,不得已而使用武力时,要审时度势,善于、擅长用兵,必须做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力争取得“一拳打得百拳开”的效应。只有

敢于用兵且善于用兵,才能最大限度地震慑对手,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四是,无论是战是和,都要持有一颗平常心,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做到“胜不得意自负;胜不夸耀显功;胜不骄傲自满。要自认为取胜完全是出于不得已,不以取胜逞强于天下”。


做到了以上几点而用兵,就叫做“以奇用兵”。这样做是合于“道”的。


(七十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衆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释译:那些安定的局面容易保持,那些未显现前兆的事情容易筹谋。那些脆弱的事物容易分解,那些微细的东西容易消散。解决问题要着手于问题还没有发生,治理国政要着手于还没有出现乱局。由一人才能环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树苗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铲一铲的土累积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开始于自己脚下迈出的第一步。


“违背自然急功近利,按自己意志做事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把持在手里的东西注定是要失去的。因此,圣人顺其自然不妄为,所以就没有失败;不把持在手里,所以就没有失去。”百姓做事情,经常在几乎要成功的时侯却失败了。越到终结越要像开始一样慎重,那么就没有失败的事情。“因此,圣人想的是清心寡欲,更不珍爱稀罕难得的财物;学习不用书本学的知识,以许许多多人所犯的过失作为借鉴,用来帮助万物自然化生而不敢肆意妄为。”


讲解:所谓“取天下”,是指得到和治理天下“以无事取天下”则是指不以“想法”得到和治理天下。不以“想法”治理天下,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但是,天下无事是相对的,而天下有事是绝对的。任何事都是从无到有逐渐产生的,都是从小到大逐步形成的,因此,老子说,在问题还没有产生形成时最容易解决。所以,当国家安定的时候,侯王要居安思危,注意不安定的苗头,要“为之于未有”。


老子这里说的“为”虽是“有为”之为,却是指“无欲而为”,为的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以智治国”则是“有欲而为”,必然会失败。


他举例说,为什么百姓做事情,经常在几乎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原因就在于有欲而为。因此,圣人有为,不是按自己的欲望去作为,仅仅是去辅助万物之自然,除此之外不敢有欲而为之。以无事取天下,就是有为于“辅助万物之自然”。侯王治国更应如此。

image.png

未完待续……

640.webp.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