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太阳系,你需要一本旅行指南

浏览:1080次发布时间:2019-10-15




国庆假期来临,到哪去旅游?若你时间比较自由,那么我推荐你去呼伦贝尔,因为那里的人们根本不需要空调!想要体验全然不同的生活呢?推荐你去南极看看帝企鹅,那里平均气温零下40-50度左右,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

这还不够有型、有腔调?看来地球已经容不下你了。那我们只能向更远的地方迈进。比如,去太阳系度假?

如果可以去太阳系旅行

你最想去看什么

如果可以去太阳系旅行

太空中存在着那么多奇妙的事物

你能辨别出来吗

如果可以去太阳系旅行

请带上这本「旅行指南」

没计划去太阳系?

你仍然可以先看看这本

「行星——一本太阳系旅行指南


 这本关于太阳系的「旅行指南」由12位天文、地理、物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编撰。


3位科学顾问分别是: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科学家、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2013年英国十位最有影响力的黑人之一玛吉·艾德琳-波科克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的地理学家安德鲁·约翰斯顿。


行星科学家,物理学家,遥感技术专家本·伯西


8位作者中,有伦敦格林尼治天文馆原馆长,英国天文协会原主席,3922号小行星「Heather」的命名者希瑟·库珀;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天文级太空科学作家贾尔斯·斯帕罗;谢菲尔德大学天文系名誉退休教授大卫·休斯等。


中文译者鲁暘筱懿是莫斯科大学行星物理学博士,中国天文学会会员。



用数据说话,科学严谨


科普图书不能用很模糊的描述,有些家长给孩子讲天文的时候,比如提到火星会说——“火星很大,而且也很远”,提到金星还是,“金星很大,金星离地球很远” 。9大行星都讲过一遍后,才发现“大”、“远”这两个形容词出现的频率最高,孩子也似懂非懂。


在这本书里,模糊的形容词都变成了精准的数据,并全部来自于NASA的最新数据,可以说综合了迄今为止,人类所了解的全部的行星知识。


比如介绍小行星时,书中列出了C型、S型和M型三种,通过对它们材质、反射率、大小、年份、速度的分析告诉孩子不同种类的小行星究竟有哪些区别。



权威的来源与严谨的制作


书里所有的观测实拍图全部来自NASA。示意图则用到了仿真3D建模技术,利用NASA提供的数据,制作了各种迄今为止最为细化的3D图,展示了行星的内部结构和地形。


用3D图把行星的大气层、地壳、地幔、地核一层层解剖出来。



这种严谨不仅仅局限于在图片,书中的每一个表格、图表、数字轴,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清晰的展现了不同知识点。

以「太阳周围」为例,整个对开的版面将太阳系还原出来。星球的比例参照了真实的星球大小,环与环之间的距离也按照实际比例绘制。另外,下方的数字轴代表了行星们与太阳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地让人知道地球处在什么位置,哪个星球最近,哪个最远。



冲击力与艺术美感并存


书中的大量实拍照片将颠覆你对太空的认知,在浩渺的太空中,星球并不是都是灰溜溜没有颜色的。恰恰相反,不少行星和太空中的图像都极具艺术美感。


卡西尼号拍摄的土星北极旋涡中心的特写镜头,显示高空中环绕的云团和中心云团之间形成明显的环缝。红绿交织旋涡被称作「北极玫瑰」。


© Dorling Kindersley


太阳光谱中除了可见光,还有肉眼看不到的无线电波、红外线紫外线等。通过研究这些射线,NASA将那些看不见的部分用太阳动力学观测台的拍摄成像,就有了这一组不同颜色的太阳。


© NASA


内容详细,知识结构架构有条理


这本书详细还原和讲解了整个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及其卫星及其他天体。全书分为六个章节,以太阳为中心,用旅行的视角逐步展开科普讲解,把行星分类介绍。


太阳之家

我们的恒星

岩质行星

气态巨行星

外太阳系

参考资料



每个行星都按照7个部分的内容逐步进行讲解,条理清晰,解说详细。


01

整体概述


每个行星最开始都是用图片,注解、文字解说和数据先作整体介绍。解说图片包含一大张跨页的大图和3张不同角度的小图,多角度展示该行星。


火星的图片中,注解了火星上的火山、峡谷、水道、陨石坑等多种地貌,如阿尔巴山、奥林匹斯火山、水手谷等等。

 

左下角单独列出一组该行星的基本数据,平均直径、质量、轴斜角、轨道周期等等。


02

3D结构解剖

 

整体介绍之后就是该行星的3D解剖,用来展示该行星的构造。



03

中文版完整地图

 

接着就是该行星的完整地图,地图是环绕行星运行的探测器采集和绘制的。



书中首次把水星、金星、火星、月球的中文版全幅地图通通集齐,还收录了很多人类探索的细节和照片。比如阿波罗探月计划中,指令员大卫·斯科特在月球的亚平宁山脉附近和着陆器、月球车的珍贵合影。


© NASA


04

行星上的物质、地貌

 

随后讲解星星上各种已探知的物质、地貌,每一项探知会举一个例子,详细讲解这个地貌怎么命名,具体位置,形成原因。火星讲的是人类探知火星上存在的水、火山、沙丘和极盖。跟水有关的发现举例是水手谷。



05

卫星

 

如果行星有卫星的话,会讲解他们的大小、质量、外观、运行轨迹等。比如在介绍土星的卫星时,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将它们都罗列出来。



06

人类探索的时间轴

 

行星的知识介绍完之后就是用时间轴的方式回顾行星发现的历史,不仅学科学,更能发现不同文明的天文文化。如果对某个行星感兴趣,还可以自己去查找资料,在这个时间轴上添上自己的小发现。



07

人类的探测

 

最后部分写的是人类对这个行星的探测,从古到今的时间列表,会列出部分有重大意义的探测任务作展开介绍。



有探测器登陆的行星还会再介绍一些人类在行星表面探测的基本情况。作为唯一一个漫游机器人探测过的行星,书里还介绍了火星探测器本身,它的结构和介绍。


美国的海盗1号是首个从火星表面传回图片的探测器,这也是人类给火星表面拍摄的第一张照片。


© NASA


还有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传回的自拍照,这张自拍的形状之所以如此奇怪,是因为它并不是一次拍摄的,而是由好奇号的手持式透镜成像仪MAHLI拍摄的十几张影像合成的。


© NASA


正如本书的科学顾问玛吉所说:航天时代的来临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太空世界。1960年,先驱者5号发射,这是第一艘为探索我们地月系以外世界而设计的宇宙飞船,自此,我们就大仙了超乎想象的荒凉和贫瘠世界。但是,这既没有浇灭我们的热情,也没有挫伤我们发射宇宙飞船详细探索行星并搜寻可能生命迹象的勇气。


跟着这本书,我们从太阳出发,翻越水星上的卡耐基峭壁,探索金星的火山地貌,重新发现地球的壮丽,鸟瞰火星沙丘,继续向前,穿越浩瀚的小行星带,向着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更广阔的太阳系边缘前进。带着NASA的最新观测知识,来一次太阳系的旅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