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而工作
浏览:812次发布时间:2019-08-19
关于作者 巴里·施瓦茨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心理学教授,被认为是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之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目前已经出版了10本著作,发表专业论文上百篇。他之前的作品《选择的矛盾》被《商业周刊》《福布斯》杂志评为年度十大顶级商业图书。 关于本书 《你为什么而工作:价值型员工进阶指南》是一本颠覆我们认知常识的书。作者巴里·施瓦茨发现,我们现行的关于管理与薪酬的理论,从其根源,也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人性理论上,就存在误差,所以我们一直被误导,导致工作变成痛苦,而不是快乐。 核心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既快乐又刺激的安逸生活,每天早晨睡眼惺忪地从舒适的床上挣扎而起?多么愚蠢的问题啊。我们工作当然是因为我们要养家糊口。确实如此,但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巴里·施瓦茨发现两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完全被亚当·斯密等经济学大师的观点误导了,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体的人,我们一直被灌输着关于工作的一些错误观点。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说的书是《你为什么而工作》。 乍听之下,这个问题好像并不值得问。我们都听过一个段子,并且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它是这么说的:能驱使一个成年人,在每周一到周五的清晨,全然不顾外面寒风凛冽,准时挥别温暖被窝离开家门的,或许只有贫穷了。工作是为了钱,这是大实话。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正是这种只为钱的想法,把我们带进了一条死胡同,让我们在这条路上疲于奔命、不得安稳,永远只有被动招架而无法从工作中获得应有的快乐。听到这里你一定会说,得了吧,又要灌我一碗工作是为了提升自我的鸡汤吗?那我先声明,你错了,我们今天的话题格局要远远超过职场励志鸡汤文。 可以说,《你为什么而工作》是一本颠覆我们认知常识的书,探讨的话题涉及了人性、资本主义的本质、社会学里应用最广泛的理论。不管在职场中你是老板还是员工,在明白了“为什么去工作”这个本质性的问题之后,你会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把你提供给别人的工作变得更有吸引力,应该怎么做,才能把别人交代你的工作做得更有成就感。 这本书的作者叫巴里·施瓦茨,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沃斯莫尔学院的心理学教授,长期从事社会行为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被认为是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目前已经出版了10本著作,发表了上百篇专业论文。他之前的作品《选择的矛盾》被《商业周刊》《福布斯》杂志评为年度十大顶级商业图书。而这本《你为什么而工作》一出,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北大教授张颐武、谷歌人力运营高级副总裁拉兹洛·博克、商业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克,都对这本书推崇备至。 那么这本书会告诉我们什么呢?它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你身边绝大部分的人,都觉得工作是单调无聊、毫无意义、浪费生命的,很少能体会到工作的满足感?为什么现代企业不喜欢带着使命感工作的员工?为什么公司里那些鼓舞士气的激励机制反而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只有了解了工作背后的深层原因,才能让我们设计出更好的工作环境,才能更有办法激励团队,也才能帮助自己找到工作的意义,真的拥有一份好工作。好了,我们从头说起。 工作是怎么变得讨厌的? 你身边有相当满意自己工作的人吗?如果有,一定不多。全球第一大调查咨询公司盖洛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一直调查全球职场人士的工作状态。他们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访问了189个国家的2500万名员工。总体结果是,只有13%的员工积极工作,干劲十足,不断推进公司发展;63%的人对工作不太投入,懒懒散散;还有剩下的24%更恐怖,完全是消极怠工,对工作除了厌恶还是厌恶。 但你要问,世界上有对自己工作感到满意的人吗?或许在那13%的塔尖里,会有这样的人吧。他们把工作当成了事业,工作起来的状态就像是在做填字游戏,既有挑战,又自信能完成挑战,还能在挑战中磨炼和提升,最终获得超出一般的成就感。但是,我们更多的人讨厌工作,是因为我们没有那样的工作啊!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本来就是僵化机械、没有发挥空间,有时候还伴随着突破心理防线和道德底线,所以可以说,我们讨厌工作讨厌得完全合法完全有理,是工作本身该反省了! 好的,这正是施瓦茨教授的观点。既然如此,我们来一次彻底的追根溯源,工作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讨人厌的?每个人难道不应该从工作上面获得创造性的快乐吗? 找来找去,我们找到了亚当·斯密,就是那位用“看不见的手”来比喻市场经济的经济学鼻祖。他在他的传世巨著——《国富论》里写道:如果一个人从事某项繁重的工作,和他无所事事所获得的报酬是一样的话,那么他就会马马虎虎地应付,因为懒惰和图舒服是每个人的天性。根据这样的人性,亚当·斯密主张把工作流程细化为简单、重复、没有实质意义的环节来进行。他描述过一家大头针工厂的生产过程:一个人把金属丝拉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断,一个人削尖针头,一个人磨针尾,10个工人一天可以生产4万8千枚大头针;如果不是分工协作,一个人走完全套流程,每个人连20枚都完成不了。 每个人重复重复再重复,就像《摩登时代》里的卓别林那样,当然是枯燥的,但效率上去了。当时就有人问亚当·斯密,什么人愿意在你说的那种工厂里,做日复一日、简单重复的工作啊?亚当·斯密回答说:人们当然不享受那儿的工作了,但是你让他们在其他地方工作,他们也不愿意啊。言下之意是,人性是懒惰的,在哪儿工作、工作内容是什么,无关紧要,反正都是一百个不愿意,如果有一件事能让他们上流水线,那就是工资。 其实亚当·斯密对人性的认识也不是这么简单粗暴,他把更复杂的思考写在了他的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里面。但是很多后来的理论家、实干家并不感兴趣,而是把他“人性懒惰、报酬至上”的一套发扬光大了。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看到,亚当·斯密的设计已经遍布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所有行业,不管是工业生产行业,还是教育和文化行业,都开始切分流程,量化工作,定期核算投入产出。这个时候,大家都迈着沉重的步伐出门上班,因为除了物质报酬,你已经没有任何上班的理由了。 所有这一切的开端,其实只是来源于亚当·斯密对人类天性和人类动机的一个假设。 带着使命感工作,但雇主通常不允许这个假设有什么不好?我们说,假设“人性懒惰、报酬至上”,对员工、对企业都不是最好的选择。首先我们来看它对员工的影响。 有研究人员针对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做过一个访谈,我们现在就以一家医院的清洁工卢克为例讲一个道理。有一天,一个病人的父亲跟卢克大发脾气,说他没有打扫他儿子的病房,但其实卢克已经打扫过了,只不过当时这个父亲不在场。卢克开始跟这个父亲争论,但是突然,他像是意识到什么一样,马上说:对不起,我会去打扫房间。卢克为什么不据理力争了?他事后跟访谈人员说:他一下子理解了这个父亲,他儿子已经在医院躺了六个月,他自己焦头烂额,精神紧张。想到这些,卢克就不生气了,当着这个父亲的面又把房间打扫了一遍。 再说卢克的同事,另一个清洁工,本来在拖医院大堂的地,看到一个病人因为刚刚做完了大手术,在恢复性地锻炼上下楼梯,他马上就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因为怕刚拖完的地太滑。还有一个他们的同事,每周都会给病房里换一幅画,给病人跳舞,给病人放脱口秀,逗他们开心。 我们就以这几个医院清洁工为例来分析一下,员工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而一般的企业管理层又是怎么看待这种行为的。首先我们知道,医院对清洁工的岗位要求其实是标准化的,比如说:第一,打扫房间,清洁室内设备;第二,清洗便池、下水道;第三,清洗脏衣服,铺床叠被,换灯泡;第四,拖大厅和楼梯……不一而足。其中并没有一项是关心和宽慰病人和家属,让他们心情愉快。但是卢克和他的同事就是会为病人病情好转而高兴,就是会鼓励病人和家属,想办法分散他们的疼痛和恐惧,当病人和家属想要倾诉的时候,他们会倾听,并且安慰他们。这些清洁工没有死板地完成岗位职责,其余一概不论,而是自发地重新定义了他们的工作日程,把医院“救死扶伤、缓解痛苦”的宗旨内化进了他们对工作的理解中。 这是什么道理?是因为在医院工作受到熏陶,道德品质自然而然高尚起来了吗?不是这么简单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大量行业,特别是一般人认为是重复劳动的、没有什么发挥空间的、个人价值很少能够实现的那种行业,比如工厂工人、勤杂工、理发师等等,发现他们中间都有人能从工作中找到意义所在,而不是单纯的干活儿领钱。 这说明人们倾向于给自己的工作赋予意义,当人们把自己的工作视作有意义,甚至视为使命时,他做的就会超出“工作”和“职业”要求的范畴,工作就不再是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而变成了成就感、荣誉感和使命感的来源。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工作本身能够给予多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养成这样的“高尚品质”。如果医院领导是亚当·斯密的信徒,那一定会认为卢克的工作效率不高,因为如果他只执行岗位职责,明明可以在同样的时间里打扫更多的房间;而且,卢克这样的人没法控制,因为他们会做超出职责的工作,管理人员就没法再对他进行有效管理。 正常人都知道,卢克这类员工是医院的财富,但是出于效率和管理的需要,经理人会打压自己企业中这种不循规蹈矩的人。所以施瓦茨教授说:“你再也无法得到优秀的员工”这句话不对,应该是只有你给人们提供的工作既无聊又单调的时候,“你才会再也无法得到优秀的员工”。而这,就是我们现在大多数有热情、有拼劲的员工面临的困境。 物质刺激有用吗? 说完员工,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亚当·斯密的假设对企业都有什么误导。现代企业的管理核心就在于薪酬的管理,对达到了某项标准的员工进行薪酬嘉奖,对没能达标的员工进行薪酬惩罚。当然了,按照亚当·斯密的假设,员工要的无非是钱而已,所以嘉奖和惩罚都围绕一个钱字打转。亚当·斯密的原话是:促使员工努力工作、业绩出色、工作理念正确的唯一方法就是为他们的出色表现付出高额报酬。站在企业的角度,这听上去这没什么不对,即使我们不认同这是唯一的方法,我们也会认为这是个不错的方法。 但是这个看似合理的逻辑居然是错的。物质刺激不但不会让人强化想要好好工作的动力,反而会削弱它。经济学家布鲁诺·弗雷把这种现象叫做“动机排挤”。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以色列有一家幼儿园,每天有很多来接孩子的父母都会迟到,造成幼儿园没法按时关门,一再地推迟放学时间。最后,幼儿园不得已出台了一项政策:谁要迟到,就罚款。规定一出,结果让幼儿园大跌眼镜,迟到的家长更多了! 这是什么原因?简单地说,原因就在于,家长们把罚款当成了价格。罚款是什么?罚款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而价格呢?是购买某项东西和服务的支出。幼儿园的初衷当然是要对迟到行为进行惩戒,而家长们则把这笔罚款当成了幼儿园延长看护时间的服务费。在罚款之前,家长会认为迟到是不对的,但实施罚款之后,家长们对迟到的道德评价的维度消失了,变成了直截了当的经济计算,他们会考虑罚款的金额是不是划算,如果是,他们就会心安理得地迟到。在这个案例里面,经济动机非但没有加强道德动机,反而削弱了道德动机。 还有一个实验。实验者在街上询问人们是不是愿意帮个忙,把一个沙发装到一辆面包车里。一些人有酬金,一些人没有。有或没有,受访人会产生两种考虑方式。没有酬金的情况下,受访人会把帮忙理解为一种社会行为——帮别人一个忙,大多数人是乐意的;而有了酬金,这就变成了一个经济行为,那就需要衡量酬金是不是给得合理。如果受访人判定,酬金不值他们花费时间和劳力,他们就不会帮忙。这个案例里面,大多数有酬金的受访人反而不愿意帮忙。社会动机和经济动机也是互相削弱的。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激励机制有时候会变得很危险,我们的企业要谨慎使用。企业与其把人固定在各条流水线上,然后设计出复杂的奖惩条件,还不如把公司设计得给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变化性、技能提升和成长的空间,让员工在工作中产生荣誉感、成就感。因为,没有哪项激励机制可以替代“做正确的事是因为它本身是正确的事情”这种内在的动机。 错误观念是怎么改变现实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前面我们说过,所有这一切人们对工作的不满,其实只是来源于亚当·斯密对人类天性的简单假设。通过我们上面的例子说明,这个假设可能并不是改善我们生活的最佳路径。但是,几百年来,企业家和员工为什么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反而对此坚信不疑呢?这就是社会理论的特点了。自然科学的定律随你人类怎么去发现和归纳,宇宙本身都不会改变运行方式;而社会理论就不同了,一个观念被发明出来,不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它都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让人们的行为照着这个观念的逻辑去演变,让这个理论变得愈发的牢固,社会学理论把这个现象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有一个教育领域的经典实验是这样的:研究人员在小学的教室里随机地指定一些学生,告诉老师说他们“智力超群”,未来非常有可能取
上一篇:穿布鞋的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