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的音乐天才:莫扎特的成败
浏览:904次发布时间:2019-07-18
他是第一位用德语创作歌剧的作曲家; 他是第一位试图独立的自由职业艺术家; 他是西方音乐史中第一位公认的神童; 他是著名古典主义音乐家——莫扎特。 当社会学家遇到音乐家 最近拜读了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所著《社会学视野下的音乐天才:莫扎特的成败》(见下图)一书,从另一全新视角领略了莫扎特的传奇人生,从中受益匪浅。故现将此书推荐给所有音乐爱好者。 本书被誉为社会学大师写音乐大师的奇书,长寿却饱受流离之苦的埃利亚斯,用社会学来研究短寿却享尽身后盛名的莫扎特。该书阐明了天才发生的内因和外因,是音乐社会学与文化学的重要作品。 图为埃利亚斯 埃利亚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一生致力于“人的科学”的研究,试图整合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并以“形态社会”来整合微观社会学与宏观社会学、“心理发生”层次与“社会发生”层次的问题,被誉为20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文明的进程》(见下图)是其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其他代表作有:《宫廷社会》、《个体的社会》、《圈内人与圈外人》等。 “当社会学家遇到音乐家,当犹太裔社会学家倾听日耳曼音乐家的音乐时,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在埃利亚斯看来:“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想法,认为一个天才的成熟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内在'过程,或多或少是在相关个体之命运孤立的状态下完成的。这种想法跟另一种想法息息相关,亦即伟大艺术品的创造,乃独立于其创造者的社会生存之外,也就是独立于他的发展过程,独立于他作为人群中的一份子的处境而存在。与此两种想法若合符节的是,莫扎特的传记作者也常常把艺术家莫扎特,还有莫扎特的艺术,跟凡夫俗子的莫扎特区分开来看待。我认为这种划分是不必要的,而且是人为的,具有误导性。” 埃利亚斯认为天才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脉络中显现其过人之处。即“没有庸才,哪来天才?没有听众,哪来音乐家?没有支撑音乐家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关系,天才就无法成就其鹤立鸡群般的卓越成就。”一旦有一天,当音乐走进令人迷惑不解的境界里,当音乐家不再受到听众的喜爱和支持时,也就是其悲剧的开始。 莫扎特身处的,是一个需要仰赖宫廷贵族“生存”的时代。音乐家想要在宫廷里开展事业,就必须低贱卑微,事事顺从。然而,这不仅仅表现在创作或演奏音乐的品味上,更体现在所有人性的塑造上,都应合乎宫廷的规定和感觉标准。不巧的是,莫扎特却并不特别擅长宫廷交际圈里所需的品质,他并非绅士冷静之人,就更别提言谈举止间的高雅和睿智。对自身能力所匹配的社会地位产生强烈不满的莫扎特,迫切地对宫廷发起反抗,以此改变他的所属地位。莫扎特也由此成了第一位试图独立的自由职业艺术家。 1781年莫扎特与萨尔茨堡主教的关系破裂一事,导致了他愤然辞职,并决心迈向自由艺术家之路。这不仅仅是对大主教的抗衡,而是对整个欧洲宫廷社会艺术鉴赏标准提出的挑战。但莫扎特的迫切却未赶上好的时机,埃利亚斯在书中提到“德国的文学和哲学在18世纪下半叶,可能已经从宫廷贵族的品味标准中解脱出来了”,然而,相对来说,音乐领域的发展则较为落后。因为前者“已然拥有出版事业的早期市场形式”,而后者的“音乐市场及其附属机构的构成,仍在起步阶段。”而且,那时支持莫扎特的市民阶层并未建立起来,他所能倚赖的只是有限的地方性顾客群,种种社会原因致使天才莫扎特落得悲剧下场。 不同的是,比他小15岁的贝多芬则幸运的多,那时候贝多芬已有强大的市民阶层来支撑,所以他便不会再受到贵族过多的控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个性与本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生活上亦可自给自足,而不像莫扎特那样穷困潦倒,生命仅仅延续了35个春秋。 图为莫扎特 本书不同于大多传记类作品,单纯书写莫扎特的一生及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而是从莫扎特个人延伸至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再从宏观的社会视角,反观莫扎特作为一名天才的经历。埃利亚斯有关莫扎特的研究,正属“人的科学”,一个案例研究的应用,他不是要为莫扎特立传,而是以莫扎特为例,用以整合社会学、心理学与历史学之“人的科学”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 丹尼尔·亚蒙《超强大脑》
下一篇: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