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应具有刑事风险防范意识
浏览:704次发布时间:2018-08-29
李凤伟 本文共计2500字,预计阅读7分钟
仅半年时间,笔者就经办了多起企业家涉及刑事犯罪的案件,有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有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有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还有涉嫌贪污及职务侵占的,让笔者感触颇深。企业家本是一个社会的财富,是经济发展的“先驱”,却由于自身不懂法的原因,或存在侥幸心理的想法,成了经济发展的“先烈”。壮志未酬,却遭遇牢狱之灾!
近几年,企业家“落马”的报道不停见诸于报端,更是有人说:企业家不是在监狱里,就是走在通往监狱的路上。可见,企业家的刑事风险有多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企业家落马?中国的企业家们怎么了?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之一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家缺乏刑事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的企业家不缺乏创新精神,更不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现代企业家也具有极强的学习意识,纷纷到各种商学院去深造。但大多数商学院不开设法律课程,部分商学院即便开设法律课程,也主要是商贸方面的,很少开设教育企业家如何防范商业犯罪的课程。而国外的好多大学规定,MBA课程的所有法律课的教师必须是执业律师来担任,而且要求在教书的同时,必须继续从业。因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现身说法,言传身教,把最真实的案例中提炼出的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企业家纷纷落马,折射出我国商学院教学中刑事法律课程的不重视或者缺失,企业家亟需补刑事法律课!
笔者认为,不管大小企业家,也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的企业家,你可以没有法律知识,但不可以没有法律意识,尤其是事前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因为一旦涉嫌犯罪,再高明的律师,穷尽所有手段也往往无法真正挽回全部损失,或者回到“出事”之前的状态。
我国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历练,企业家们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普遍增强,但大多数都仅限于合同纠纷等民事类别的案件上,外在的体现就是涉及诉讼后才通过聘请律师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企业家们现阶段的法律意识还存有很大的被动性,即亡羊补牢的多,事前防范的少,只有在发生纠纷时,才想起法律并拿起法律的武器。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推进,企业家如果还停留在这种事后救火式的法律救济方式来维护合法权益,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了。
作为执业多年的律师,笔者认为企业家的刑事法律风险完全是可以“事前”预防的。可是由于企业家不懂法,也不注重在某些行为发生前的刑事法律风险咨询及评估,一些明明可以避免的刑事风险还是在频频发生。究其原因是企业家防范刑事法律风险的意识还不够强,在刑事法律风险防范上的投入还不够多(包括精力和财力的投入)。企业家们不妨自己测算一下,自己的企业去年在法律风险防范上投入了多少人力和财力?特别是刑事风险的防范上!据资料统计,英、美等发达国家企业平均支出的防范法律风险的费用占企业收入的1%,但是我国企业呢?中国有些企业家在某些方面可以一掷千金,但在支付给律师事务所,用于法律风险管理的资金投入上却非常少。大多数中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投入严重不足,法律风险防御能力很弱,由此带来的企业家刑事犯罪的几率也相应增加。
根据笔者多年执业律师的经验,大多数企业家对自己身边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并不知悉。他们大多精于各自领域的业务,但是对刑事法律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与防范,往往直到涉嫌犯罪被刑事拘留后,对自己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仍浑然不知。就像有的企业家,为了获得银行贷款,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方式伪造业务、增加业绩,殊不知,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一只脚已经踏进监狱的大门了。所以,一旦涉嫌犯罪入狱,企业家顿时措手不及,企业也随之陷入停滞甚至瘫痪。
企业要长期合法经营,需要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法律风险防范预警机制,预先知道风险的所在并进而设法避免刑事法律风险的发生。我们的企业家们在法律意识领域应转变观念,即从“事后救火”意识转变到“事前防火”意识。应当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企业内部确定一个运转有效的法律风险预警机制,投入一定的精力和财力,事先建立法律“防火墙”,将法律风险挡在企业发展之外,从依法治企上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其实,存在刑事法律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去注意它、防范它,任其发展。因此笔者建议,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拿出一定的财务预算和精力,要定期聘请律师对自己、对企业的高管及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刑事法律风险检查,把隐藏在企业内部的刑事法律风险及时发掘出来,发现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事先采取措施去防范或去除法律风险,切断法律危机发生的根源。
对于企业家的刑事法律风险来说重在事前的防范,所以,笔者建议企业家每年定期对自己、对企业的高管及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刑事法律风险培训,同时对企业进行法律风险评估。所谓法律风险评估,就是律师在获得被评估企业的同意之后,入驻企业并对目标企业进行刑事法律风险事项调查并出具《法律风险评估报告》的一项预防性法律服务工作。通过审查企业的组织结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公司章程、公司各项许可证照、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流程、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对外重大合同签署的决策和流程、劳动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可能涉及的刑事法律风险进行评估。
对企业家、企业的高管及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刑事法律风险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刑事法律培训,让企业家、企业的高管及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知道某些行为可能存在的刑事法律风险,这样可以提前改变或终止某些行为,防患于未然。通过律师出具的《法律风险评估报告》,企业家也可以在律师协助下,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刑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以有效降低自己及企业的刑事法律风险,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由于律师的刑事法律风险培训,可能会导致企业有些商业决策方案的改变,有些“生意”就可能不做了,也许看起来企业失去了一些利润或者商业机会,可是企业和企业家却因此可以平安地度过每一天,不会一听到警笛声就紧张,看到警察就以为是来抓自己的。可以说,企业家身边有一位尽职的刑事律师,可以有效地防范企业家及企业高管的刑事法律风险,成为企业家的自由和生命的守护神。
所以,企业家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刑事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让自己远离刑事法律风险,远离冷冰冰的监狱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