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书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浏览:842次发布时间:2018-08-15



舜翔读书台: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QQ截图20180815161128.jpg


- 作者简介 -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LeBon1841.05.07-1931.12.13),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本书为极知名的一本,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至今仍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聚合为特征。在《乌合之众》一书中,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 名人推荐 -

我建议你们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乌合之众》、《狂热分子》和《群氓之族》这三本书。这对了解群体心理很有帮助,从中可以了解为什么群众会因为一个很小的事情把政府砸了。政府在工作也要运用社会心理的原理,这可以用来防范很多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 于建嵘

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

勒庞的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

——美国社会学家 默顿


- 书籍导读 -

勒庞所说的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心理群体,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说、激情、恐惧、爱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为某个目标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动的人。在勒庞看来,群体就是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群体”,并不是简单的人数相加,而是“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特有的激情,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在再无一切可能。”

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从群体心理,群体意见信仰和不同群体的分类各个角度来描绘群体,以下为原文部分摘要导读。

群体的一般特征 

心理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事实如下:不管是什么人组成了这个群体,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性格或智力相似与否,只要他们形成了群体,他们就拥有了一种集体心理,这种心理让他们换了一种方式来感觉、思考和行动,这与他们一人独处时的感觉、思考和行动的方式完全不同。有些思想和感情,只有当个人处于群体中的时候才会出现或付诸行动。心理群体是一种由异质成分组成的临时组织,在一段时间内结合在一起,非常像组成一个生命体的细胞,众多细胞聚集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表现出与单个细胞完全不同的特征。

与赫伯特·斯宾塞这样深刻的哲学家的观点不同,人们惊讶地发现,在构成群体的人群中,根本没有因素的总和与平均值,只有新特征的组合和创造,就像在化学中,把某些成分放在一起,比如说碱和酸,它们组合后会形成一个新实体,其属性已经与原来的物质完全不同了。

……

然而,在群体中被变成共性的,正是性格中的普遍品质。这些品质受无意识的支配,种族中的大部分正常人差不多都程度不同地拥有。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智力差异削弱了,个性也消失了。异质淹没在同质中,无意识的特点占了上风。

正是这种被变成共性的普通品质告诉我们,群体永远无法完成要求知识水平较高的事情。有关群体利益的决定是由杰出人群组成的议会作出的,但他们的专长各不相同,他们作出的决定也并不比一群傻瓜作出的决定高明多少。事实上,他们只是把大家都拥有的这种平庸特性共同化,在群体中,积聚的是蠢事而不是智慧。正如大家常说的那样,并不是所有人都比伏尔泰聪明,而可以肯定的是,伏尔泰比所有人都聪明,如果此处的“所有人”指的是群体。

但如果群体中的个人只满足于把各自的普通品质集中在一起,那只会是制造平庸,而不是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创造出新的特点。那么,那些新的特点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问题

群体的特点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孤立的个人就像群体中的个人一样,也会受刺激因素的影响,但是他的大脑会向他表明,受冲动的摆布是不足取的,因此他会约束自己不受摆布。这个道理可以用心理学语言表述如下: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

2、群体的易受暗示和轻信

我们在定义群体时说过,它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极易受人暗示,我们还指出了在一切人类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所能达到的程度;这个事实解释了群体感情向某个方向的迅速转变。不管人们认为这一点多么无足轻重,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最初的提示,通过相互传染的过程,会很快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会立刻变成一个既成事实。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在这方面,就像许多其他方面一样,群体中的个人类似于原始人,因为他不能作出细致的区分,他把事情视为一个整体,看不到它们的中间过渡状态。群体情绪的夸张也受到另一个事实的强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现出来,通过暗示和传染过程而非常迅速传播,它所明确赞扬的目标就会力量大增。

4、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用暗示的办法加以诱导而不是做出合理解释的信念,历来都是如此。与宗教信仰有关的偏执及其对人们的头脑实行的专制统治,早就为大家所知。

5、群体的道德

如果"道德"一词指的是持久地尊重一定的社会习俗,不断抑制私心的冲动,那么显然可以说,由于群体太好冲动,太多变,因此它不可能是道德的。相反,如果我们把某些一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如舍己为人、自我牺牲、不计名利、献身精神和对平等的渴望等,也算作"道德"的内容,则我们可以说,群体经常会表现出很高的道德境界。

研究过群体的少数心理学家,只着眼于他们的犯罪行为,在看到经常发生这种行为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

群体形象思维

群体中最容易引发幻觉现象,他们会忽视基本的事实;

群体中的某一个人对真相的第一次扭曲,构成传染性暗示的起点。暗示的信息会经由群体无意识轻信的哈哈镜放大,呈弥散效应迅速扩散传播。

群体中的个人行为的四个特点

自我人格消失;

无意识人格起决定性作用;

情感与思想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转向一个方向;

暗示的观念具有即可转化为行动的冲动。

群体中让人智力泯灭的四个阶段

自我意识模糊;

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判断力与逻辑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趋同一致;

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彻底反噬;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劣于独处的个人

普遍信仰的衰落

群众势力的不断增长,这种势力越来越没有制衡;

传播媒体的发达,导致政府在领导舆论上的无能。

而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观点各异,导致了政客采取极不稳定的行动路线。


- 原文金句 -

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但必须拥有自己的幻想。凡是能向他们供应幻觉的,就很容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凡是让他们幻想破灭的,就会成为他们的牺牲品。推动各民族演化的主要因素,永远不是真理,而是谬误。

在群体中,暗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群体中的某个人对真相的歪曲,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群体会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觉和真实事件混为一谈。无论组成群体的是普通民众还是博学之士,在暗示和传染的作用下,都容易出现这种集体幻觉。

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群体则缺乏这种能力。群体中的个人极易受刺激因素的影响,转眼之间就从最血腥的狂热变成最极端的宽宏大量和英雄主义。群体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为每一种信仰的胜利而不惜血流成河。

在群体中,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了,个性也被削弱了。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无意识的品质占了上风。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

文明的最终解体总是由无意识的野蛮群体完成的。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群体只有强大的破坏力,他们的规律永远是回到野蛮阶段。群体无一例外地证明,仅靠他们自己,理性状态的文明这些高大上的玩艺儿是不可能实现的。


- 结语 -

书让你收获的地方

《乌合之众》是一本比较烧脑的书,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就更能够理解为什么有那么一部分人胆敢将自己凌驾于公序良俗之上,拉低我们的三观。然而最可悲的是,我们之所以被拉低三观,甚至受到影响,只因无论愿意与否,我们都被和他们都塞进了同一个群体当中充当“乌合之众”,甩不开,跑不掉。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书友们可以适当的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分析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理性而为之还是受“脊髓中的本能”所支配,通过不停的自我剖析更加了解自己。


内容来源自网络


QQ截图2018081514481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