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40)
浏览:854次发布时间:2018-08-15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二十九)栽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婴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阖,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chdng)而不宰,是謂玄德。
释译:负阴抱阳,合二为一,能时刻都不分离吗?(所谓营魄,可参见《黄帝内经》)专注呼吸以达到柔和,能像婴儿那样绵柔细长吗?洗涤清除玄奥深处的杂念,能干净彻底而没有纰漏吗?爱护黎民百姓治理国家,能无所作为吗?乾父交合,能没有坤母吗?明白道理通达四方,能什么都不知道吗?(对待“孔德”)滋生她养育她,滋生她却不据有她,有所成就却不自负,长久地生养却不主宰,这才是所说的玄妙深奥的“德”。
讲解:老子说的“负阴而抱阳”“载营魄抱一”“抱一为天下式”,实际都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在“虚极静笃”中“守无”。
老子说,世间的事物总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在“致虚极,守静笃”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不被纷繁的杂念所干扰,始终都能“抱一”而不脱,时时刻刻都能保持“虚极静笃”的状态。天下的人不同,所以人的欲望杂念也各有不同,偶尔出现分神、走神的现象实属正常。但关键是应当迅速排除杂念,重回虚极静笃的状态。这也是老子在最后所说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的意思。
“载营魄抱一”,重在不断地坚持,不断地产生“德”,畜养“德”,生成“德”却不据有,有成就却不自负,长久地生养“德”却不主宰,这本身就是具有玄妙的“德”了。
(三十)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盘(虫)不替,猛獸不據,獲(ju6)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骏(zui)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shd),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释译:“孔德”会自然地不断长大增厚,变为“厚德”。因为守的是“腹中”,而“厚德”又是生于腹中,老子把“厚德”比喻为“赤子”,就像是初生的“婴儿”。这个“赤子”虽弱小,但威力无比,百毒不侵,各种毒虫不敢蛰他,各类猛兽不敢伤害他,凶恶的猛禽也不敢抓他。“赤子”虽然筋骨柔弱,但他的手却能握得很结实。他不知道什么男女交合,但生殖器却能够勃起抖动,这是他的精气充盈所致。他一天到晚地哭号,嗓音却不嘶哑,这是阴阳之气和合的结果。懂得“和”叫做自然,懂得自然叫做慧明。人为地过分滋助“赤子”的发育生长,反而无益。用意念役使元气叫做强为。事物发展到鼎盛为强壮,强壮就会衰老,这叫做背离大道。不仅背离道,早就已经离道很远了:
讲解:老子叮嘱,只要坚持“守无”,不贪欲,不争,就不会失去“孔德”,而“孔德之容”就自然会变为“含德之厚”,就像“赤子”。此时,应精心呵护,不过分、不过度、不走极端,保持自然。切不可为了加快“赤子”的成长,而人为地去“益生”,也不能用意念强迫元气运行,这些做法都将导致物极必反的结果,是有凶险的。这样做背离了“道” “无为”的要求,而且离开“道”太远啦。
那么,达到“含德之厚”应当怎样做呢?
(三十一)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骄,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
释译:把持着盈满的状态不如重回到不盈的开始。怀里揣着尖锐的物品,不可能长期地保持住。房屋里堆满金银财宝,没有办法长期厮守。享有了富贵就骄横,会给自己惹来祸患。功成名就即全身而退,这正是天所遵行的大道啊。
讲解:“含德之厚”可谓大功告成。实际是“德”已经达到了“盈”的程度。“天之道”是“冲而用之或不盈”。“含德之厚”既然是“盈”,必然要由“盈”复归“不盈”。这是“德”“惟道是从”的性质决定的。
道,就是盈而冲之,达到冲而不盈。因此,对人而言,此时就应该“功遂身退”自觉回到开始。无论你愿意不愿意,“厚德”必然都会失去。此时应当不执著,不迷恋,不把持,主动放弃,这样才符合“天之道”。否则,强行地持有甚至自负,不仅“不可长保”“莫之能守”,最终还有可能“自遗其咎”。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