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新冠疫苗进行诈骗的法律分析
浏览:655次发布时间:2021-01-28
李凤伟 本文共计2466字,预计阅读16分钟 近一年来,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我国在战“疫”上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寒冬又至,疫情呈现多点散发的局面。但随着疫苗的出现,全国各地都在为接种新冠疫苗做前期准备工作,在广大群众还没有完全了解疫苗接种具体情况的时候,电信诈骗分子也瞄准时机趁虚而入,妄图浑水摸鱼。 部分省份已发现有诈骗分子冒用【疾控中心】或【疾管中心】的名义,向市民发送诈骗短信,以开放接种疫苗预约,名额有限为诱饵,引诱不明群众点击短信内的非法链接,一旦点击会被引流至虚假登记注册页面,引导填写姓名、身份证、手机号、银行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进而实施电信诈骗。 日前,有网民收到短信称“新冠肺炎疫苗已在广州市开放预约,名额有限”,并附上“预约接种”网址。这种含有链接的短信是常见的钓鱼网站式诈骗。诈骗分子冒充官方机构,向事主发送“钓鱼网站”的链接。诱导事主进入钓鱼网站,骗取事主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账号、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及密码(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银行卡CVV码等这5项基本信息。如果骗子同时获取这5项基本信息,就能盗刷事主账户内资金。 诈骗罪这种经济犯罪在现实生活之中也是比较常见的,由于犯罪分子犯罪的手法层出不穷,所以很多受害者往往也是穷于招架,防不胜防。由此而引起的法律问题很多,很多人都比较关心诈骗罪的处罚问题,下面就对诈骗罪进行法律分析。 (一)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规定诈骗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诈骗罪的行为结构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情形。达到诈骗罪既遂,需满足以下要求 :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相对人产生错误认识→受骗者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或第三者因此取得财产→受骗者遭受财产损害。 1、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其中欺骗行为是指隐瞒真相或者虚构事实,使相对人产生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 (1)关于欺骗的方式及表现相对多元化,比如语言、动作、文字等,有作为与不作为。 (2)欺骗行为的内容是指让相对人产生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并且做出行为人所期望的处分财产的行为。对于现实中经常出现的“调包”类型的欺骗行为,由于没有使对方产生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因此不属于诈骗罪,而是属于盗窃罪,对于自己已经占有的他人的财物,如果再采用调包方式变占有为所有,则成立侵占罪。 (3)常见的欺骗主要表现为就事实进行欺骗。其中事实也应理解为包括行为、身份、能力、自然事实以及主观目的和确信认知等心理事实。 (4)欺骗行为必须是足以让对方产生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如果某种欺骗行为对其他人不足以产生处分财产的错误认识,但只要使当前的欺骗对象产生错误认识的,都属于欺骗行为。对商业营销中就商品进行的一般夸张,由于其属于一般的行业惯例,处在社会的容忍范围内,是否购买还要取决于购买者意愿,通常双方都会讨价还价,不具有使相对人产生处分其财产的具体危险,不能将其评价为欺骗行为。 2、欺骗行为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如果是维持或者强化了相对人的错误认识,不论施骗者自己对事态的判断是否有一定的错误,均不影响欺骗行为的成立。 (1)受骗者本人具有处分财产的相关权限或地位,但并不要求其一定是财务的所有者或现实的占有人。在刑法意义上受骗者只能是自然人,并且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不包括严重精神病患者、无处分能力的幼儿、机器等。其中单位也可成为被害人,但是只有单位中具有处分权限的自然人才能成立受骗人。受骗人不能仅限于特定的人,比如虚假广告宣传。 (2)受骗人和处分财产的人须为同一人,但是受骗人和被害人可以不是同一人。当受骗人和被害人为同一人时,属于双方间的诈骗,例如: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他人基于认识错误而放弃自己所有的财物,行为人拾取的,成立诈骗罪;当受骗人与被害人不是同一人时,就属于三角诈骗。 (3)被骗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该行为的做出必须与行骗者的欺骗行为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果被骗者没有产生错误认识,给予同情处分财产的,则可能成立诈骗罪的未遂;但如果只是怀疑,最终仍然处分了财产的,不影响诈骗罪的成立;对于现实中古玩市场上出售的一些物品,只要销售者没有进行欺骗行为,就不能将其出售的行为评价为欺骗,因为其没有提醒告知的义务,购买者也是基于自己的意愿来确定是否购买,这就要求从事交易的人自己需要具备一些专业的知识技能来分析判断;如果欺骗者实施了欺骗行为,被骗者基于认识错误而处分财产,但将财产处分给了第三人,欺骗者未获得财物的,对欺骗者只能按照诈骗罪的未遂进行处罚。 3、行为人或第三人获得财产,包括积极财产的增加与消极财产的减少。 诈骗罪的对象是财产性利益,内容必须是财产权本身,而且具有管理的可能性,劳务本身不属于财产性利益,但是基于劳务而产生的财产权是此处所指的财产性利益;其次,在行为人取得利益的同时使他人遭受财产损失,这种利益才能认定为财产性利益,如行为人获得了财产性利益,但是相对方并没有处分财产的,则不能成立诈骗罪。 4、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因此遭受财产损失,而且数额较大。 5、责任形式为故意,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通过欺骗方法使他人免除非法债务的,由于不存在财产损失,不成立诈骗罪(例如:与卖淫女发生性关系后,产生不支付嫖资的想法,于是采用欺骗手段使对方免收嫖资的,不成立诈骗罪;但是如果已经支付了嫖资,再使用欺骗手段骗回嫖资的,成立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行为人以欺骗手段取得相对人已经合法占有的自己所有的财物的情形,应当认定为诈骗罪。
下一篇: 浅谈过失致人死亡与意外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