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发快递”——不得不防的新骗局

浏览:644次发布时间:2021-01-28

图片 张晓霞


本文共计1473字,预计阅读10分钟

图片

(一)案例介绍


岁末年关,一种新型的骗局,让人防不胜防。近日上海浦东反诈打击专班民警收到一个到付快递,因从未下单,拿到快递打开一看发现是一件做工十分粗糙的毛衣。看到这件毛衣,民警想到最近并没有买过类似物品,怀疑这可能是个关于购物的诈骗案,随后民警将该物流信息记下并退回了快递。之后上海反诈民警立即成立专门调查小组进行调查,后来经过调查,证实了民警的猜想,这确实就是一场骗局。


没买东西,却收到一个到付快递,打开快递却发现无非是几块钱的地摊货,你最近有没有遇到呢?这就是一种叫“盲发快递”的诈骗手段,不法分子通过种种渠道获取消费者信息后,不需客户下单就发货,利用货到付款和实际商品的价格差获利。短短两个月,不法分子就通过盲发快递、货到付款的形式,获利40余万元。


盲发快递”为何屡屡得逞?通常情况下,当我们收到未知快递时,会保持警惕,并会核实快递上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是否准确。但遗憾的是快递上的信息与收件人的真实信息完全匹配,很多人此时就会打消疑虑,以为是家人和朋友购买的,而选择付款签收。这些个人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的?可谓细思极恐。


用户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收集和存储消费者个人信息,是提升用户体验和推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精准的“用户画像”有助于平台和商家精准营销。这一资源已经成为不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和滥用,不仅会造成用户财产损失,也会给大众带来极大不安全感,甚至造成互联网经济活动的失序。因此,大规模、高效率收集个人信息给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应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二)法律分析


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编中亦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相并列,以独立一章的篇幅加以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


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第一千零三十八条规定:信息处理者不得泄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加工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


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丢失;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告知自然人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民法典实施后对首例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作出判决,被告人在互联网上公然非法买卖、提供个人信息,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判决按照其获利赔偿损失。这一案例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在大数据时代,公民一旦补上信息保护这堂课,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便将大大提高,社会风气也会得到净化。


(三)律师温馨提示


盲发快递的受骗者一般收到的是数据线、指甲剪等小物品,单件金额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由于自身损失小与维权成本高的不对称性,让许多消费者自认倒霉,放弃了维权。但是打击诈骗,人人有责。全社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敢于向网络诈骗“亮剑”,合力铲除盲发快递黑色产业链,真正让网购环境“风清气正”起来。


一方面,消费者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易签收来历不明的“货到付款”快递,遇到问题应立即打电话向寄件人核实,发现异常予以拒收。另一方面若消费者不慎上当受骗,也要果断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第一时间反馈快递公司或报警。


作者介绍

图片
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