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扫应文明,切莫失火犯罪进牢房

浏览:624次发布时间:2020-04-07



李凤伟

本文共计1963字,预计阅读6分钟

   

千百年来,清明时节一直是人们对已故亲友进行追忆,对已过世亲人无限缅怀的时节,人们采取各种方式拜祭亲友,表达哀伤思念之情,其中到墓地、灵堂摆放、抛撒和焚烧祭祀用品是老百姓最常用的方式。近几年,随着文明祭扫的提倡和推广,用鲜花代替传统的祭祀用品或者在网上祭扫的人们也越来越多。


今年清明,又恰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各级政府为加强清明期间祭扫服务管理,有效减少人员聚集,消除疫情传播扩散风险,均下发通知倡导文明祭扫、开通网上祭扫通道。并要求所有殡仪馆、公墓、骨灰堂等殡葬服务场所,暂停现场祭扫活动;暂停组织公祭、骨灰撒散、树葬、花坛葬等群体性活动;禁止在城市道路、广场公园、居民小区等公共场所摆放、抛撒和焚烧祭祀用品。上述各种措施既是为了防疫需要,也是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均是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几天,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根据报道,截止4月1日晚上,此次火灾已导致27名森林消防队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牺牲,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迅速调集力量开展科学施救,在确保扑火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全力组织灭火,严防次生灾害。


其实,每年都有祭扫者因扫墓等祭奠行为不慎引发火灾的报道,祭扫者因自己的过失行为,给国家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导致祭扫者因过失成为罪犯,给自己、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失火罪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一十五的规定,失火罪是由于行为人的过失而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之一。


本罪在主观上只能由过失而构成。对于“过失”的理解,既可出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火灾,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致使火灾发生;也可出于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起火灾,由于轻信火灾能够避免,结果发生了火灾。这里疏忽大意、轻信能够避免,是指行为人对火灾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而不是对导致火灾的行为的心理态度。实践中有的案件行为人对导致火灾的行为是明知故犯的,如明知在特定区域内禁止吸烟却禁而不止等,但对火灾危害结果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其发生,我们认为,对于这种案件应定为失火罪。行为人对于火灾的发生,主观上具有犯罪的过失,是其负刑事责任的主观根据。


从实践来看,本罪对公共安全的危害通常表现为,危害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和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引起火灾,造成严重后果的危害公共安全行为。


首先,行为人必须有引起火灾的行为。比如在墓地或者陵园祭奠时,点燃祭奠用品后未等待明火或暗火全部熄灭即离开祭祀现场,导致火苗蔓延或者死灰复燃而引起森林火灾。如果火灾不是由于行为人的失火行为引起的,而是由于自然原因引起的,则不构成失火罪。其次,行为人的行为必须造成严重后果,即导致有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仅有失火行为,未引起危害后果;或者危害后果不严重,不构成失火罪,而属一般失火行为。最后,上述严重后果必须是失火行为所引起,即同失火行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一特征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


根据法律规定,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本罪主体。也就是说,只要年满十六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因过失导致火灾,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就可以构成本罪。


触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实践中,在失火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构成失火犯罪的情况下,一般在法定的基本量刑档次内给行为人裁量刑罚。也就是说,失火行为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一般在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量刑档次内裁量刑罚。是,在失火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的前提下,综合考察分析犯罪行为人主客观方面的情况,如果情节较轻的,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这一量刑幅度内裁量刑罚。这是特殊的量刑幅度,适用于"情节较轻的"这种情况,如果综合考察分析犯罪的主客观方面的情节,不属于情节较轻的,则只能在基本的量刑幅度内裁量刑罚。至于何为情节较轻,不能只看一个方面的情况,而应该综合分析主客观诸方面的情况,然后进行整体认定。


这些情况主要包括:1、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如是否属于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是否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等;2、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如行为人的一贯表现,犯罪后的态度等;3、犯罪客观方面的情况,如犯罪造成的具体损害情况,犯罪的时间、地点,犯罪侵犯的对象等。


所以,我们全社会都要提倡文明祭扫,响应政府号召,以免因疏忽大意或者盲目自信而导致自己触犯法律,给自己带来牢狱之灾、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

作者介绍




往期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