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了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前所未有的“倒放”式文本。小说中讲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惨烈的故事,把苦难写得质感透明,把深厚与天真糅成了至纯和心酸,从而写出了中国农民的一部心灵宗教史、生命救赎史。全文由五卷组成,依次逆向地回溯故事进程,即第一卷叙述主人公司马蓝的死亡过程,第二卷说司马蓝担任村长后的奋斗经历,第三卷说青年司马蓝如何当上村长,第四卷讲少年司马蓝成为同辈中的领袖,第五卷说司马蓝的童年生活及其出生,中间穿插几位前任村长和其他有关人物的故事。认真阅读这部小说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的严峻的生死问题所震撼。阎连科,著名作家,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自小放牛种地,高一辍学,1978年应征入伍,1982年提干,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9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情感欲》《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为人民服务》《丁庄梦》等8部;中、短篇小说集《年月日》《黄金洞》《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等10余部;散文、言论集5部;另有《阎连科作品大系》12卷,共计500余万字。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其他国内外文学奖项20余次。其作品被译为日、韩、法、英、德、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塞尔维亚、外蒙古等10余种语言,在近20个国家出版发行。2004年退出军界,现为北京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50后的阎连科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一路走来,经历了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他沉甸甸的历史经历与个体经验融合起来,作品里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存在。阎连科走出乡土又返回乡土,在离开家乡来到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自己远离了乡土,于是就想写一些东西来纪念它,便于1998年创作了《日光流年》,实现了对乡土的回归。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在他的作品里.《日光流年》是我印象里最好的佳品。小说作为一种命运的暗示,几乎涉及到了乡村社会所有的厄运。怪病、蝗虫、饥馑、淫行、恶权等等,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述说着千百年的百姓摆脱不了的光景。不过有时作者的不动声色的勾勒,却显得异常刺激,比如蓝四十被主任占有的那场戏,就撼人心魄。整篇作品显得含蓄、朦胧而肃杀。仿佛一切都缘于宿命。在死亡和寂寞中,那些为摆脱苦难的一切生命的进行,都无所谓光明与黑暗。阎连科的世界是悖谬纠葛的世界,在小说里,他写出了鲁讯式的富言,其实这也无意中重叠了新文学的一个传统。
中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日光流年》是一部荒诞而凝重、奇异且含义深邃的文本,足以供研究者披阅其艰涩,探索其本义。全书充满了一种紧张感,喜剧化的悲剧和悲剧化的喜剧的处理方式,以及把愚昧神魔化、奇幻化、夸张化的手法,殊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