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今天,一战结束了
浏览:798次发布时间:2018-11-12
最近,有一本书相信你也曾读过。书名叫《八月炮火》,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爱不释手。 它的作者巴巴拉·塔奇曼,被誉为“历史学者中的艺术家”。她的写作,令人沉浸、着迷。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就是精彩无比的一战经典之作,普利策奖委员会也为之“绕道”颁奖。 以精彩笔法展现帝国时代的终结战“一战”是如何开启并迅速陷入僵局,叩问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影响冷战高潮时期美、英等国决策者,对当今世界同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书中,精选42幅一战关键人物和战时场景的珍贵照片,全新绘制10幅关键战役的作战地图。 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 这个可怕8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那么,是什么让世界踏进这场“不可能”发生的战争呢?肯尼迪总统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化解美苏危机。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巴巴拉·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 本书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威廉·夏伊勒、费正清、肯尼迪总统,《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盛赞推荐,普利策奖得主、著名历史学者罗伯特·马西专文导读。 作者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带读者走入时人时事,忘记已知结局,使故事悬念感十足。 她对人物的刻画尤其传神,且能冷静地跳过道德判断,避免苛责,用极为人性的笔法描述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人如何将世界引向希腊悲剧般的结局。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吧! “先生们,让我们在马恩河战斗吧” (选摘自《八月炮火》第21章) 霞飞虽然想在“数日之内”发动反攻,并已向政府做了汇报,但是究竟如何反攻他说得并不具体,而法军总司令部则更是沮丧,情绪沉重。 每天从各军返回的联络官,都是意气消沉,有一个说,军中在“吹着一股失败主义之风”。总司令部又要后撤了,经安排再撤30英里,迁往塞纳河畔沙蒂永(Châtillon-sur-Sèine),并于两天以后即9月5日搬了家。 十天以来,法国丧失了里尔、瓦朗谢讷、康布雷、阿拉斯(Arras)、亚眠、莫伯日、梅济耶尔(Mézières)、圣康坦、拉昂、苏瓦松等十个城市,丧失了一些煤矿、铁矿、麦区和甜菜区,还丧失了六分之一的人口。 9月3日,从克洛维(Clovis)到路易十六每个法国国王都在那里的大教堂举行加冕典礼的兰斯,作为不设防城市放弃给比洛的军队了,整个法国笼罩着一片乌云。两星期后,德军在从马恩河败退的余怒中,炮轰了这个不设防城市,终于使这里的大教堂,同遭到浩劫的卢万图书馆一样,对全世界来说,都成了德国人所作所为的象征。 霞飞仍是镇定自若,稳如泰山,他一日三餐,照进不误,夜晚10时就寝,从不破例。但在9月3日,他面临着必须执行这个时期以来一直使他显然不安的那个任务。 他下定决心,朗勒扎克必须离开。他提出来的理由是朗勒扎克“体力衰退且精神不振”,以及现已众所周知的与约翰·弗伦奇爵士“不愉快的个人关系”。 由于即将反攻,而在这次反攻中,第五集团军将起关键作用,英军的参加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朗勒扎克必须撤换。尽管朗勒扎克坚定地指挥了吉斯战役,但霞飞坚信在那次战役以后,他“在精神上垮下来了”。 此外,朗勒扎克对命令从没有停止过批评和挑剔。这虽不足以证明精神状态的低落,却触怒了这位总司令。 霞飞极少个人主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因此,他或多或少自觉地听从了作战处一伙教条主义权威们的意见。一位法国军事评论家曾把这一伙描绘为“一所教堂,在它之外,人们是得不到拯救的,谁敢揭露它教义上的谬误,谁就永世得不到它的宽恕”。 朗勒扎克的罪孽就在于他是正确的,而且还大声嚷嚷。战争一开始,朗勒扎克曾正确地指出,低估德军右翼力量将是一个致命伤,结果正是由于犯了这个错误,大片法国领土沦于德军铁蹄之下。 在沙勒鲁瓦战役中,当受到比洛和豪森两军两面包抄的威胁时,朗勒扎克撤出战斗的决定,拯救了法军左翼,使它免于覆灭。 正如冯·豪森将军在战后承认的那样,朗勒扎克此举打乱了以包抄法军左翼为出发点的德军全部作战计划,最后迫使克卢克不得不采取内圈行动,以图席卷第五集团军。 …… 《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评价这本书时说:“当代最佳书籍之一……全书从头到尾都吸引着我。” 历史学者姜鸣说:“当下中国出版界,各类粗制滥造的历史读物比比皆是,生动严谨的良心作品却是凤毛麟角,塔奇曼的著作,为那些热衷“编写”历史的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上一篇:谁将主宰世界
下一篇: 舜翔读书分享会之《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