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之路,天赐我一双翅膀

浏览:581次发布时间:2018-09-14



刘世琳

本文共计1240字,预计阅读4分钟


许久未更,一为业务着实繁忙,二为情感尚未积累至浓郁喷发地带,业务与见解都未取得长足进步的状态下,写乏味的文字给大家看倒不如自己多翻翻法条。


九月的第一天,实习期也满了一年,所以最近都在一边做业务一边整理面试卷宗,一年的野蛮成长,办理了34件诉讼案件,出具数十份法律意见书,数十次合同审查与起草,算是比较充实的实习期。


焦虑感一直都是常伴左右的老朋友,是自我驱动的源泉,也是老天送我的礼物。前段时间在微信群里看了一篇有关中年危机的文章,虽人未至中年但却感同身受,生活实苦,懂得其中滋味的人都会产生群体性共鸣。忙碌是法律职业的特征之一,与法官,检察官的结案压力不同,对于律师而言,忙碌往往意味着满足,因为它可以使你暂时忘掉焦虑与危机感,不必每一天都在度过“生存危机”。


因法律行业的需求会接触形形色色的当事人,与公检法打交道更是家常便饭。语言作为沟通的工具,是律师必须把握好的一项工作重心,平时刻意培养,战时才方为利器。如何与不同的人接触,是律师的一项重要业务。


从基层法院至省高院,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堵在门口,这个群体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力军。或拉横幅,或举大字报,或破口大骂,或焚香烧纸,千姿百态,啧啧称奇。究其原因,一年前初觉疑惑怜悯,一年后感五味杂陈。


作为社会规则的参与者,会近距离触摸光明与黑暗,时而相信“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与正义”,时而感慨“老祖宗留下的人情世故大行其道”,抬头难觅繁星,低头遍布苟且。心比钢铁冰冷坚硬,手段狠辣精准,才是真正为当事人解决问题的律师。


再次为职业选择感到庆幸,从未产生倦怠之感,足够自信的同时也常自嘲律师天赋与勤奋程度都属上等,只是欠缺机会。这一年进步程度自己相对认可,但还是希望能在业务上更加精进一些。“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这句话也许适用律师行业,但勤奋与天赋相比,现在看来,“祖师爷赏饭吃”倒是更为重要一些。因为考研一事,曾试探性的向导师请教考博的可能性,老师的一句“做适合自己的事”让我思考了很久,想到自己只是一介俗人,考博大概只是想证明自己学术能力不差,与一贯务实的作风相去甚远,但内心仍先留存这一丝希望,待日后柳暗花明看是否有机会继续深造。


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时常感到哭笑不得,法律规定和法官心情的博弈中,竟然是后者占了上风。面对“法律规定是法律规定,我们就是这么办的”的观点时,安慰自己沧浪之水浊兮,不足濯吾缨,但可濯吾足啊!法院门口拉横幅的人,他们真的是有冤屈吗,未必吧。


做诉讼律师是不会感到乏味的,医院是最能体现人性的冰冷,民事诉讼则最能体现人性的阴暗扭曲,刑事诉讼最能体现中国的法治进程。针尖对麦芒的交锋使律师职业有满足感与探索欲,有丰富的诉讼经验做基本功后,再决定是否向非诉方向发展的观点看来还是对的。


马上要执业了,焦虑感反而没有那么重,也许是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但要保持自我驱动就仍需常与焦虑相伴,日有所进,自有到期,寥寥数语,以明我志。

 


作者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