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

浏览:818次发布时间:2018-08-18

0.gif

1.gif

开篇作者讲了这样两个场景:


首先是18世纪2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过后,随着城市化的进行和大量移民的迁入,整个伦敦陷入了对杜松子酒的狂热之中。人们用口感、价格和酒精度恰到好处的杜松子酒来麻醉自己,度过这一段剧烈的社会变革时期。


blob.png


二战之后,美国的GDP俯视全球,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的程度稳步提高,社会福利日益完善、寿命越来越长。电气革命使工业化大生产流行起来,劳动者所拥有的闲暇时光也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社会变革,人们开始痴迷于电视剧(特别是肥皂剧)。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消磨掉过多的时间。


blob.png

在上面两个故事中,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的发明使得劳动生产率翻番,这两次工业革命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产生了新的时间利用方式和途径。


看到这里我们来说说现在。


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之中,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劳动生产率更加翻番。工作之外,人们有了更加充足的时间可以利用。随之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多出来的时间我们做了什么呢?从肥皂剧延伸,有了各种综艺节目和网剧。从杜松子延伸,我们又迷恋上了微博微信QQ各种社交APP。

这就是这场社会变革给我们的影响。


blob.png


前面关于积极休息的推送中已经讲到,近几十年人们可支配的业余时间是越来越多的,可人们生活的节奏却越来越快。情绪越来越焦躁。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多出来的时间。


用了一阵“爱今天”之后,我的时间利用大概使这样的 :睡眠占35%,固定占25%,浪费占25%,投资占15%。


其中睡眠不言自明。固定中主要是教学、本职工作、吃饭、洗漱整理等必须要做的事情占用的时间。浪费主要是看剧、电影、游戏、网上闲逛等娱乐占用的时间。投资是写东西、看书、做本职工作之外的工作所投入的时间。


可见,在我自我感觉忙忙碌碌,并没有觉得如何浪费时间的情况下,浪费的时间仍然多于投资。 这些时间多数都在耍手机和点链接中被消耗了。


同杜松子酒和肥皂剧一样,沉迷于社交应用并不会带来任何效益。反而浪费了本来可以产出更多价值的时间。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社交活动。正如张小龙所说:微信满足的就是人心中的寂寞。人口越来越多,马路越来越堵,时间越来越闲,物质越来越丰富,人却越来越寂寞。


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的自由时间始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意愿来消费它们,我们可以通过累积将平庸变成优秀,而真正的鸿沟在于什么都不做和做点儿什么。


作者克莱·舍基 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认知盈余。


克莱·舍基给出“认知盈余”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受过教育,并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人,他们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同时有强烈的分享欲望,这些人的时间汇聚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可以说,facebook、twitter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在中国,微博的兴起,同样有赖于它。


人们的自由时间除了仅仅用于内容消费,还应更多用于内容分享和创造。分享和创造的价值远大于消费。 


我们完全可以抛弃“工作中是办公室寄生虫,在家又成了沙发土豆”这样的生活,从消极参与者变成积极的创造者。通过认知盈余,许多众包的成就得以达成。扩散开去,共享经济的成功也是认知盈余的胜利。昨天国内也出台了关于认可和规范网络约车的改革方案,零散的时间可以光明正大的创造更多的价值。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你是看剧消遣还是看书思考,是在玩耍游戏还是在练习技能,决定你几年后的成就。


认知盈余是互联网给我们的巨大福利。在如此好的社会平台下,利用好我们的时间吧。


本文作者:M.吴,来源:格致书桌





blob.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