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宾悟道】| 宋卫国律师:《道德经直解》探解千古之谜(节选38)
浏览:838次发布时间:2018-08-14
作者介绍:
宋卫国,字韶宾,号法缘斋主人、易翁山人。祖籍山东莱阳,1953年12月生于广东韶关。作者顺时势变迁,“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先后从事过工、农、兵、学、商之职。1999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民商法)法学硕士学位,现为山东舜翔律师集团常务副主任。
个人兴趣爱好广泛,尤对中国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怎奈其天性愚钝多学少成,耳顺之年略有所得,故,效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兴人已愈多”,特将所做《道德经直解》奉献于读者。
(二十五)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释译:坚持“抱一为天下式”,在惚恍中终究会出现像通过小孔洞看到的小光点,这叫做“孔德”。此“德”虽小,但是只听命跟从于“道”。
“道”呈现为物,仍然只有恍只有惚。惚啊恍啊,看见其中有象;恍啊惚啊,看见其中有物。感觉幽深啊昏暗啊,看见其中有物华;这个物华非常真切,真切之中让人确信它的存在。自现在上溯到远古,“道”这个名称不失去,就是用来察看万物的生成。我是怎么知道万物开始的状况呢?就是用这种方法。
讲解:老子说“有生于无”。坚持“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守无”,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三者混而为一的状态下,无识无为顺其自然地“执大象天下往”,在惚恍中畅行,就会自然显现出像小孔一样的光。老子将其称之为“孔德”。犹如在混沌空旷的宇宙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奇点”。此便是“无”中生“有”,而这个“有”,就是“能知古始”的开始。这个“孔德”不再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而是实实在在的物华真精。“孔德”的出现,能够让人感觉踏实自信。
一般人对老子高深玄妙的思想是极为钦佩的,但是对老子的“道”理,即“致虚极,守静笃”“吾以观复”的“守无”学说仍将信将疑。然而,只要按老子所说“载营魄抱一”为天下式,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能验证“无”中生“有”的大道。“孔德”的产生就是“无”中生“有”的一元初始,与天地之始“玄同”,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
“孔德”的出现能够彻底消除人们的疑虑,感受到老子的诚信。获得“孔德”之后,应当怎么做呢?
(二十六)天之道,其猶張弓欤?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释译:天的大道,不就像拉开一张弓吗?高的部分按下它,低的部分往上推举;有余的部分要减损,不足的部分要弥补。天的道就是用减损多余去弥补不足。人的道就不是这样了,而是去除不足,用来增补有余的方面。谁能把自己的有余奉献给天下呢?只有合于道的人。因此,圣人有作为却不自负,取得成就却不据有,他不想彰显自己的才能。
讲解:有了“孔德”,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其实,这才是真正的开始。在这一章,老子着重讲了“致虚极守静笃”的要旨,就是要损自身的有余,补自身的不足。天道在于阴阳的平衡,当阴或阳一方强于另一方时,就是“高者”“有余”,弱的一方就是“下者”“不足”。此时,天道的阴阳平衡就被打破。人为了实现自身阴阳的平衡,就要抑制“高者”,去除“有余”,用其弥补“下者”和“不足”。阴阳对称了,就自然平衡了,这就是天道的规律。人道则不然,人们把缺点短处视为“不足”,把优点长处视为“有余”,不断地要求自己克服缺点短处,增加优点长处,这就是用去除的“不足”增补“有余”。有道的人是效法天道,为实现阴阳的平衡,甚至把自身具有的才能都视为“有余”,将其奉献给天下。
这一章老子着重强调,“坐进此道”者遵行的是天道,要与社会现实中的做人之道区别开。区别的重要意义在于,得人道者只能利益自身,而得天道者则利益天下人。
未完待续……